|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陈抟里籍,首先看被过去视为“正史”之一的《宋史》。《宋史》是元末脱脱主编的史书,其底本是宋朝各代记录下来的《宋 国史》(宋代《国史》也如汉代国史《东观汉记》那样,是一段段修成的),有专门的《隐逸传》记述陈抟的生平事迹。但是《宋国史》早已亡佚。将《宋史?隐逸传》与现存记述有陈抟里籍的诸书比较,不难看出其因袭、折中的特征,尤其是对宋人王称《东都事略?隐逸传》的抄袭痕迹。如关于陈抟里籍的文字便全抄自《东都事略?隐逸传》:“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也。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召至怀中乳之,自是聪悟日益。”《玉壶清话》也有“四五岁时,戏于涡水侧,一青衣媪抱置于怀中乳之……”一段文字。认为陈抟是真源人者,还有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后周纪》显德三年(956乯十一月记周世宗召见陈抟条即称他为“真源陈抟”。胡三省注云:“真源,汉苦县,隋为谷阳县,唐高宗乾封元年改真源县,大中祥符七年改卫真县。”
“亳州真源人”说最早出自杨亿的《杨文公谈苑》:“陈抟,谯郡真源人,与老聃同乡里,生尝举进士不第,去隐武当山九室岩辟谷练气。”杨亿此言是否根据的当时所修《国史》,不得其详。但后来的史书、笔记乃至道书传记,如两宋间人曾慥《集仙传》(《说郛》辑本)、元代张雨《玄品录》、张辂《太华希夷志》等等,多承袭这种说法(或作“谯郡人”,其实即指亳州真源)。
顺带一提:北宋四川道士贾善翔撰《高道传》,南宋无名氏撰《皇宋拾遗仙传》,均有陈抟传:可惜二书皆已散逸,难见全貌。《说郛》收《高道传》辑本,仅有司马承祯、张果、苏校书、朱桃槌、袁起、李生、郄法道七人。而南宋《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一《历代宗师略传》全本《高道传》,然皆记与道教科仪有关者,故未设陈抟传。南宋正一道士陈葆光编《三洞群仙录》以事系人,数处涉及陈抟。卷十三有“图南道成”条,引用《高道传》,亦无关于里籍方面文字。又卷七、卷十、卷二十关于陈抟,引《神仙传》。按,宋代无与东晋葛洪《神仙传》同名书之作见于当时著录,此所谓《神仙传》疑即北宋王太初编集之《集仙传》或曾慥《集仙传》,或许另有所本《神仙传》,亦未可知。卷二十还引《湘山野录》。皆不能完整地了解陈抟生平。还有的宋人撰仙传,如《仙苑编珠》(此书自题“天台山道士王松年撰”,过去一直被误为唐或五代人。据本书卷下“法善月宫”条提及“贾嵩有赋”,而贾嵩宋人,撰有《华阳陶隐居内传》见于著录,故知王松年实为宋人。考王松年另撰有《上清天中真镜录》,简称《真镜录》,亦为《三洞群仙录》所引),没有陈抟传。
也有道书二说并存,如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七本传云:“先生姓陈名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也,与老子同乡里。”显然是因袭前史或《杨文公谈苑》的记载。其下有双行小注:“一云普州崇龛人,恐是后来隐居之所。”表明“普州崇龛人”说同样有它的文献根据:但说“恐是后来隐居之所”,则是认为与陈抟里籍无关。
“普州崇龛人”说出自本地方志记载,如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二面四《杂类?辨讹》便记有旧说:“潼川府宋陈抟,安岳人,生于崇龛。”再往前,明代人杨慎《全蜀艺文志》也以为陈抟是崇龛人。现存地方志通常偏晚,但此说却源出甚早,可以追溯到宋初。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说:“传记皆以为先生亳郡人,或曰华人。然案祥符旧《图经》,陈抟普州崇龛人,既长,辞父母去学道,或居亳为亳人,或居洛中为洛中人,或居华山为华州人。此说最为有理。祥符去国初甚近,李宗谔撰定《图经》。宗谔,博物君子也,必得其实。“王象之又指出,崇龛饮真观道士谢道缘传有《别传》,即《陈抟别传》,其徒相传二百余年,也以陈抟为崇龛人。李宗谔为宋初宋相李昉之子,真宗时,参预推崇道教等事;又预修《诸路图经》。《宋史?李昉传》附有其传。陈抟仙化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时宗谔已25岁。杨亿比他稍晚,陈抟死时他才十五岁。他也经历太宗朝,后任翰林学士;好佛教,跟道教也有些瓜葛。若以独立史源证据来说,李宗谔说(即“普州崇龛人”说)应比杨亿说(即“亳州真源人”说)早,更可采信。
然而问题似乎并不如此简单。因为讨论中“里籍”一词是模糊概念,它包括祖籍和出生地两个方面,这二者在传统中国人看来都是重要的,只要遍阅古代碑铭、墓志之类就可明白这一点。诚然,时代变了,今日人们也许更注重后者(记得过去填表,“籍贯”一栏要求填写祖籍,而今则多填出生地);但无论如何,笔者认为,应按传统观念,将祖籍和出生地二者区分开来。争论不休的所谓“里籍”问题,实则是陈抟的祖籍和出生地两个问题。
今存《太宗皇帝实录》是当时记录,史料价值较高。虽然没有关于陈抟祖籍与出生地的记载,但宋太宗既接见了陈抟,这些事项恐怕也会问及,果真如此,史官当然会据此撰写《宋国史》,史家也会参考其记述。
宋太宗及其臣僚因猎奇心态,对陈抟这样的“奇人”最感兴趣的是他本人的事,因此最可能问到的是他生于何方、幼时有何行事以及那些“方外”之事(这已被记录在《太宗实录》之中了)等等。《资治通鉴》称“真源陈抟”;《东都事略》说他“亳州真源人”,记述其幼时行事,四五岁时戏于涡水,而涡水流经亳州,皆言其出生地耳。他出生在亳州真源,此可解释四五岁时戏于涡水一事,史官当是据其出生地称“亳州真源人”(这有可能是他自述,说他与老子是同乡,也有一种荣誉感)。而北宋蜀人文同《丹渊集拾遗?书邛州天庆观希夷先生诗后》谓陈抟“后晋天福(936?42年)中来游蜀”,不言返蜀而言“来游蜀”,讲的是他来游其祖籍。崇龛是祖籍,真源是出生地,二说其实并不矛盾!据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考查,崇龛县治的旧址在今四川遂宁、安岳、潼南三县交界的潼南县境内,此地原有崇龛山,陈抟祖籍当在这三县范围之内。具体位置,本地人应更为了解。与《仙鉴》卷四十七注“普州崇龛人,恐是后来隐居之所”看法相反,笔者窃以为,普州崇龛应当是陈抟的祖籍,李宗谔与陈抟同时稍晚,知此地方之说,故记之。
宋代各地尚保留有石刻陈抟留题。此类陈抟撰文,收入陈垣编纂的《道家金石略》仅有二通:一为《太一宫记》,宋太祖建隆三年(962乯首士王若海立石,记终南山太一宫;一为《广慈禅院修瑞像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乯僧义省建,此距陈抟逝世仅四年,在京兆府咸宁县;均与四川无关。然陈抟在蜀的行迹,南宋人陆游也有记述;
予游邛州天庆观,有陈希夷诗石刻云:“因攀奉县尹尚书小南酌回,舍辔特叩松扃,谒高公。茶话移时,偶书二十八字。道门弟子图南上。”其诗云:“我谓浮荣真是幻,醉来舍辔谒高公。因聆玄论冥冥理,转觉尘寰一梦中。”末书“太岁丁酉”,盖蜀孟昶时,当后晋天福中也。天庆本唐天师观,诗后有文与可跋,大略云:“高公者,此观都威仪何昌一也。希夷从之学锁鼻术。”于是日迫赴太守宇文衮臣约饭,不能尽记,后卒不暇再到,至今以为恨。
丁酉当晋天福二年、后蜀孟昶明德四年,即公元937年,此时杜光庭已去世,在陈抟则正是记载中辟谷历二十余年(约934?59乯前期丅陆游所记也是石刻。陈抟善写诗,有《太宗初录》“(陈)抟颇工诗什,居华(山)云台观”的记载和传世作品为证。据文同、陆游的记述,则陈抟从邛州天庆观都威仪何昌一学锁鼻术(即辟谷睡功),恐非一蹴而就。换言之,他可能多次来游蜀,除了向何昌一学锁鼻术之外,多次来到祖籍崇龛探望也在情理之中。以后他与关中逸人吕洞宾、终南山隐士谭峭等交游,主要活动于今陕西,可能就很少来四川了,这或许能解释后来到宋初有关的记载多在那里的缘故。
把上文的意思概括起来,本文认为:应将陈抟祖籍和出生地二者区分开来,普州崇龛应当是陈抟的祖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