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潼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复制链接]
duhm 发表于 2008-7-7 19: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图为潼南县涪江人行桥开工典礼现场。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评论9
duhm 发表于 2008-7-7 19: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三十年,九十五万潼南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放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努力拼博,苦干实干,负重奋进,开拓创新,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富民强县,构建和谐潼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07年潼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33亿元,比1978年年均增长10.13%。其中:第一产业达到20.14亿元,比1978年年均增长6.02%;第二产业达到23.48亿元,比1978年年均增长15.03%;第三产业达到29.71亿元,比1978年年均增长13.77%。人均GDP达到10335元,比1978年年均增长15.9%,并于“十五”期末达到小康标准,突破人均GDP一千美元大关。
    二、改革力度加大,结构日趋合理
    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78年的71.8:11.1:17.1;调整为2007年的27.5:32.0:40.5; 并于2006年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一、三、二”调整为“三、二、一”,结构调整发生实质性转变,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也由1978年的89.3:4.0:6.7调整为2007年的36.2:32.3:31.5。
    三、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农村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疏菜、笋竹、粮油、畜牧、蚕业、鲜切花等七个农业产业化项目进展顺利,我县向绿色产品大县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重大突破,“优质粮油、蔬菜、笋竹”三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改善基础条件,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增收渠道,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四百工程”和林业“1235”工程产业化基地建设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发展精品高效农业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稳步增长。2007年末,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8.83亿元,比1978年增长30.3倍,年均增长12.6%;粮食总产量达到38.08万吨,年均增长1.54%;油料作物总产量3.24万吨,年均增长1.13%;蔬菜44.57万吨,比1978年增长325倍,年均增长22.1%,蔬菜、笋竹种植规模均居重庆第一位,我县还被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优质生产示范县”、被市里确定为“重庆市优质粮油重点项目县”、“重庆市笋竹产业化工程基地县”,中国西部绿色菜都雏形已经开始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企业达到20 多家,其中市级4家,一些协会型、经营型、服务型农村合作组织极大地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全县名优农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吟风牌”白毛猴茶叶、“康翠牌”倒罐菜、罗盘山生姜、“加净牌”香米等4个农产品被评为市级优质农产品,其中“吟风牌”白毛猴茶叶获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uhm 发表于 2008-7-7 19: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全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县切实加强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力以赴推进工业化进程,坚定不移把工业经济发展作为财政增收的突破口,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动机”,狠抓工业不放松,积极调整工业空间布局,优化工业生产力配置,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全县上下大抓特抓工业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2007年末,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55.16亿元,比1978年增长107倍,年均增长17.5%,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8 家,工业总产值达到17.78亿元,特别是“十五”以来,总产值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发展;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3262万元,“十五”以来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发展;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07年达到175.5%,比2000年提高111.68个百分点。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农副产品加工、精细化工、机械加工已经形成优势。工业园区已初具雏形,并于2007年将凉风垭工业园区与经济园区整合,设立为“重庆潼南工业园区”,初步构建了15平方公里的“一主一辅”都市产业集聚平台。工业增加值2007年达到14.89亿元,比1978年年均增长13.61%;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9.0%提高到2007年的20.3%,比重提高11.3个百分点,全县工业经济对全县经济的贡献率日益增强。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uhm 发表于 2008-7-7 19: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基础设施成绩辉煌,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县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成绩斐然,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07年末,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4.63亿元,三十年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9.33亿元,三十年来年均增长26.1%。其中:房地产投资从1995年以来累计完成15.7亿元,年均增长56.7%。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0%上升到2007年的11.7%,提高9.7个百分点。
    交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成渝快速铁路潼南站于2007年开通客运;化危品专用线已经通过成都铁路局验收;渝遂高速公路于2007年正式开通,从此结束了潼南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历史,并彻底打破了潼南交通瓶颈阻碍潼南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潼南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潼南的区位得到极大改善和彰显,一个“三纵一横一补”、内联外通的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城镇建设跃上新台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县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县强力推进“东下北移西进”战略、“再造一个新潼城”、“五年树形象”目标基本实现,初步构建起了以“县城为中心、区域中心镇为支撑、边贸乡镇为辐射”的“一心三点多极”组团式城镇新体系。城市规划进一步完善,重点抓了工业园片区、金鸭坝片区、大佛寺片区、双江红色旅游片区、江北中心商务区、围城路片区等六大片区规划的前期工作。新城建成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10 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基本形成。2007年末,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6.5平方公里,比1978年增长7.8倍,年均增长7.53%;城镇化率全县达到27%,“一江两岸三大片”县城布局已经形成,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政管理逐步适应新的城市管理要求,市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潼南山水园林中等城市雏形已经显现,活力迸发的渝西北大门正在崛起。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uhm 发表于 2008-7-7 19: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流通服务业发展迅速,城乡消费市场活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县按照“流通活县、旅游旺县”的发展思路,流通服务业取得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文化、餐饮、服装和小商品为主的“特色街”,新型商业业态不断涌现,各种连锁店、专卖店、购物超市发展迅速,并逐渐由县城向镇乡延伸,我县正在努力把潼南打造成“连接成渝、辐射周边、服务潼南”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大力实施“2510”工程,完成了我县历史上第一个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现代化的商业网络基本构架体系逐步建立健全。2007年末,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78亿元,比1978年增长40倍,年均增长13.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达到19.59亿元,比1978年年均增长14.6%;餐饮业达到3.64亿元,比1978年年均增长15.7%。
    七、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综合财政实力增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县财政工作坚持深化财税改革力度,坚持精细化管理,狠抓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和财税征管工作,积极培育财源,优化财源结构,深化部门综合预算改革。制定非税收入、国有资产、政府采购、投资评审等多层面管理制度,强化了非税收入管理。2007年末,我县财政收入历史性地突破3亿元,达到3.05亿元,比1978年增长49倍,年均增长14.4%;其中:一般性预算内财政收入达到1.93亿元,比1978年年均增长12.9%;其中各种税收达到1.0652亿元,比1978年年均增长9.7%。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9.69亿元,比1978年年均增长16.3%;其中:一般性预算财政支出8.50亿元,比1978年年均增长15.8%。人均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8.04元提升到2007年的人均331.43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年均增长13.9%。
    八、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全力构建和谐潼南
    “科教兴潼”、“人才强县”战略硕果累累。“十五”期中我县成功举办信息扶贫国际研讨会。“两基”成果不断巩固,“两基”复查顺利通过市级验收,2005年“两基”人口覆盖率就达到98%,达到国家标准,“两基”成果不断得到巩固,教育资源更加优化,全面完成了初中、小学布局调整;2007年,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入学率达到55.1%;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2%;高中升学率达到82.4%,在渝西片区也赫赫有名。2007年,全县各类学校256所,在校学生13.82万人,专任教师5787人,目前全县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糼儿教育健康发展,全县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分布日趋合理,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县建成了体育馆、奋进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体育设施,2005年,首次还获得了澳门国际武术擂台赛两项冠军。
    在进入新世纪期间,我县以人为本,以百姓为重,从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得到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职工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善。2007年末,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561人;失业保险人员2012人;医疗保险职工23700人;全县最低社会保障人数达到17410人;农村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58.11%,参保农民达到465164人。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农村三级卫生防保网络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卫生得到加强,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全面建立健全了各种应急预案,制定了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增强。2007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29个,卫生技术人员1361人,其中:医生601人,拥有农村村级卫生组织281个,乡村医生及卫生人员986人。每万人拥有医生由1978年的4人提高到2007年的7人。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保险、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积极推进,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医疗保障和医疗保险。
    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在“十五”期间,杨尚昆陵园建成开放、大佛寺得到落架维修、东升茶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已具规模、双江成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得到了较好开发利用,形成了“革命传统教育与历史建筑艺术、石刻艺术与宗教文化、现代化农业与生态观光”三大特色旅游,与大足、合川构建渝西旅游环线。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uhm 发表于 2008-7-7 19: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是人民生活发生变化最大的,也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年份。2007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86元,是有记录和抽样调查以来的2000年的1.01倍,年均增长10.5%;农民纯收入2007年达到3849元,比1978年增长31倍,年均增长12.8%;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007年末达到47.63亿元,比1978年增长1919倍,年均增长29.8%;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007年末达到5182元,比1978年年均增长28.2%。城乡居民生活已经步入小康,正向和谐社会、和谐潼南,全面小康迈进。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勇敢的心 发表于 2008-7-7 21: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潼南居民生活已经步入小康,正向和谐社会、和谐潼南,全面小康迈进
[s:377]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兄弟潼南人 发表于 2008-7-7 22: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潼南人95万,福清人119万,差不多,潼南现在发展得很好,不错。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林林 发表于 2008-7-8 09: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潼南最近几年发展得还不错嘛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慕容诗雨 发表于 2008-7-8 10: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一定顶.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信息举报|无图浏览|用户申诉|手机版|APP客户端|涪畔生活 ( 渝ICP备14010238号-7 )

GMT+8, 2025-5-9 07:02 , Processed in 0.02106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