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步伐] 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

[复制链接]
回望瞬间 发表于 2014-9-26 08: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
7 f  }% Q1 T8 |; Y. M0 z1 ~6 A0 Z- Z- g/ `' x0 m& r
  国发〔2014〕39号
3 B. Q$ q& E4 Z' P& ~+ r8 e& h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 x6 M) D3 v9 \6 i8 |
& x8 ^& f2 L+ K6 a/ ]8 K% \  长江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为进一步开发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 d7 e0 n( n3 x* Y( ^! D+ A# R* z1 K
   一、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 o7 d- @: K. f3 U1 v5 A9 v2 b+ p' V2 n+ g0 }% o) a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在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发展面临诸多矛盾的背景下,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推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有利于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
, Z& T& Z) Q: z
: [% j: K2 M0 {# X/ Y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作用,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增强动力、以开放提升竞争力,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高起点高水平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沿海沿江沿边全面开放,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长江经济带。0 Y8 Q; {- T6 Z5 v

/ D/ F- g; s/ P  R   (二)基本原则。
: B" c) X2 s: V5 ], I" O- J2 [/ E) M5 }; P, H  F# }  j
  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坚持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先行先试。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增强市场主体创新能力,促进创新资源综合集成,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 ~$ l9 @6 t1 Z1 K. {/ F# c) W( d# H, j  @; y+ b) d; A
  通道支撑、融合发展。以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为支撑,促进上中下游要素合理流动、产业分工协作。着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积极引导沿江城镇布局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持续增强区域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优势。+ T5 I1 G' |3 ^2 ]. h$ g

2 U5 M( I! ^! R, j4 H; }$ G# ~  海陆统筹、双向开放。深化向东开放,加快向西开放,统筹沿海内陆开放,扩大沿边开放。更好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2 Z0 \; z2 o1 N& x9 s3 @2 X

! Y. p  [! ~1 q  s4 [5 b, g  江湖和谐、生态文明。建立健全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长江全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和综合治理,尊重自然规律及河流演变规律,协调好江河湖泊、上中下游、干流支流关系,保护和改善流域生态服务功能,推动流域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F7 B3 X" m# W+ ^

9 k1 {9 r$ w- V5 R   (三)战略定位。
, A$ [  l9 H$ D: r, K8 ?, U4 o% O: X1 ~! t8 o  ^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充分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河经济带。
; s8 Y. V& g) s# G2 L' |# D* d
  H  e/ w/ a" p/ `( W  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内生发展活力,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h7 F: G# J7 Z- b7 I8 Q
3 \5 J& n' j0 B0 d+ e  }6 M
  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用好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创新开放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衔接互动,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3 B6 C& L6 o7 |4 O# W: l

1 t- A; ?+ |$ G) Q0 I1 E  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统筹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
4 [5 M- C( |- f! i& @9 [$ x( [7 |; H. C: P3 \
   二、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 s: b1 }3 {: E4 [) Q  `1 P
; t3 ?  i- q5 v2 x5 a
  充分发挥长江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少等优势,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整治浚深下游航道,有效缓解中上游瓶颈,改善支流通航条件,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发展江海联运和干支直达运输,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黄金水道。
1 R% y4 o! R! h6 ^
/ T% j0 A  O) ]+ T( Y" o  (四)增强干线航运能力。加快实施重大航道整治工程,下游重点实施12.5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工程;中游重点实施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加强航道工程模型试验研究;上游重点研究实施重庆至宜宾段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研究推广三峡船型和江海直达船型,鼓励发展节能环保船舶。: m. r# ?% F7 ]
% n9 N, ~& \2 i0 T6 l+ f, J
  (五)改善支流通航条件。积极推进航道整治和梯级渠化,提高支流航道等级,形成与长江干线有机衔接的支线网络。加快信江、赣江、江汉运河、汉江、沅水、湘江、乌江、岷江等高等级航道建设,研究论证合裕线、嘉陵江高等级航道建设和金沙江攀枝花至水富段航运资源开发。抓紧实施京杭运河航道建设和船闸扩能工程,系统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等级航道网络,统筹推进其他支流航道建设。, [; f* C5 f" c% f/ q$ K9 _

2 @: [% i& U6 x* a+ ^' i  (六)优化港口功能布局。促进港口合理布局,加强分工合作,推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提升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江苏沿江港口功能,加快芜湖、马鞍山、安庆、九江、黄石、荆州、宜昌、岳阳、泸州、宜宾等港口建设,完善集装箱、大宗散货、汽车滚装及江海中转运输系统。" ]1 i2 K9 A; `  L

9 t. R- _- ?- d: d  (七)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以航运中心和主要港口为重点,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与重要港区的连接线建设,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提升货物中转能力和效率,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港口与沿江开发区、物流园区的通道建设,拓展港口运输服务的辐射范围。8 x- U( p  G% V3 F+ }* f

6 s' b  D; x" m( }% K  (八)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挖掘三峡及葛洲坝既有船闸潜力,完善公路翻坝转运系统,推进铁路联运系统建设,建设三峡枢纽货运分流的油气管道,积极实施货源地分流。加快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枢纽水运配套工程前期研究工作。
9 C$ k* Q! N2 h" o: m$ l
6 y" E6 T; E' c5 K0 _  (九)健全智能服务和安全保障系统。完善长江航运等智能化信息系统,推进多种运输方式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运输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加强多部门信息共享,建设长江干线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水上安全监管和应急救助体系。) d) n% R/ D$ r* j% e, |
: y* b, `. X2 v
  (十)合理布局过江通道。统筹规划建设过江通道,加强隧道桥梁方案比选论证工作,充分利用江上和水下空间,推进铁路、公路、城市交通合并过江;优化整合渡口渡线,加强渡运安全管理,促进过江通道与长江航运、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 z3 ^0 N$ }, r( U% E3 _# i! w! n, j) z5 H/ }
     三、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 D+ V( k! E# n$ X. X: e# [  v6 d# }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多式联运发展,建成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
+ _) @2 ]$ v6 U3 _! @- w4 t/ A" k( d( _8 B7 X
  (十一)形成快速大能力铁路通道。建设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至成都的沿江高速铁路和上海经杭州、南昌、长沙、贵阳至昆明的沪昆高速铁路,连通南北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形成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快速铁路网。改扩建沿江大能力普通铁路,规划建设衢州至丽江铁路,提升沪昆铁路既有运能,形成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客货共线的普通铁路网。+ x* D0 t0 g/ g2 a) Y5 H8 V) _9 z7 c

& Z3 p/ D" C6 |  (十二)建设高等级广覆盖公路网。以上海至成都、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昆明、杭州至瑞丽等国家高速公路为重点,建成连通重点区域、中心城市、主要港口和重要边境口岸的高速公路网络。提高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和安全服务水平,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80%以上。加快县乡连通路、资源开发路、旅游景区路、山区扶贫路建设,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N: s- N, Q4 V& m/ z# O
; l+ H' Y' H7 z' m6 N6 p$ l
  (十三)推进航空网络建设。加快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强化重庆、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南京、杭州等机场的区域枢纽功能,发挥南昌、合肥、宁波、无锡等干线机场作用,推进支线机场建设,形成长江上、中、下游机场群。完善航线网络,提高主要城市间航班密度,增加国际运输航线。深化空域管理改革,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依托空港资源,发展临空经济。
3 }( O- `' ~5 [7 g/ G  W. m3 s6 s  A: I
  (十四)完善油气管道布局。统筹油气运输通道和储备系统建设,合理布局沿江管网设施。加强长江三角洲向内陆地区、沿江地区向腹地辐射的原油和成品油输送管道建设,完善区域性油气管网,加快互联互通,形成以沿江干线管道为主轴,连接沿江城市群的油气供应保障体系。' E1 T3 ^& H, c$ w. A# a
* I: F0 i6 j5 l% ]; o/ C- S& U
  (十五)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加强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的有机衔接,建设和完善能力匹配的集疏运系统。加快建设上海、南京、连云港、徐州、合肥、杭州、宁波、武汉、长沙、南昌、重庆、成都、昆明、贵阳等14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有序发展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效率,增强对产业布局的引导和城镇发展的支撑作用。) i$ T& E( I5 p" C$ F: \3 j" U) K

) q9 u! e4 D( i( @, Q# w2 ]  (十六)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抓紧制定标准规范,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鼓励发展铁水、公水、空铁等多式联运,提高集装箱和大宗散货铁水联运比重。加快智能物流网络建设,增强沿江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功能,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形成若干区域性物流中心,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0 V4 H% |$ ]9 W7 ]7 @
) E! p  B$ @; z$ ]: f: X
   四、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t9 b8 a7 D; u0 S: f' ^; g( v" D# _2 S' y
  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推动沿江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幅提高服务业比重,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培育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集群,增强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9 Z0 z* o0 T- s( l1 ?

( Q! ?, c) i6 `  (十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培育若干领军企业。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统筹考虑现状和优化整合科技资源的前提下,布局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运用市场化机制探索建立新型科研机构,推动设立知识产权法院。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发挥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合芜蚌(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推进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研究制定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2 v# }+ c/ u, j5 Y$ w3 L2 f
$ f1 n0 S& L6 I/ f& `0 n& q
  (十八)推进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沿江地区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等骨干节点,进一步加强网间互联互通,增加中上游地区光缆路由密度。大力推进有线和无线宽带接入网建设,扩大4G(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范围。推进沿江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优化布局数据中心,继续完善上海、云南面向国际的陆海缆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形成新兴产业,推动生产组织、企业管理、商业运营模式创新。推动沿江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应用。
" m+ W5 r/ r! c3 B& f0 w
) E# a. D$ k  P% ^; d( g# e5 M3 \  (十九)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以沿江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长江口造船基地和长江中游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制造基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培育知名自主品牌。在沿江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石化、钢铁、有色金属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沿江炼化一体化和园区化发展,提升油品质量,加快钢铁、有色金属产品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
/ O4 R/ H  y, K) i' o
3 T2 t3 s  c7 f9 _3 t: ^  (二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革服务业发展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和业态,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优先发展金融保险、节能环保、现代物流、航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满足居民需求,加快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老、家庭服务、文化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依托国家高技术服务业基地,发展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服务产业。积极推动区域中心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长江沿线各地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等优势,打造旅游城市、精品线路、旅游景区、旅游度假休闲区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把长江沿线培育成为国际黄金旅游带。, y) h! Z" O5 `9 B8 _
5 V  q3 J  z; @) s
  (二十一)打造沿江绿色能源产业带。积极开发利用水电,在做好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以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等为重点,加快水电基地和送出通道建设,扩大向下游地区送电规模。加快内蒙古西部至华中煤运通道建设,在中游地区适度规划布局大型高效清洁燃煤电站,增加电力、天然气等输入能力。研究制定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绿色建筑和新能源汽车,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立足资源优势,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页岩气勘查开发,通过竞争等方式出让页岩气探矿权,建设四川长宁—威远、滇黔北、重庆涪陵等国家级页岩气综合开发示范区。稳步推进沿海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建设,统筹利用国内外天然气,提高居民用气水平。
, g. G' K+ ^( O# ]# ^7 y' z1 ^2 }1 G3 s* h9 f/ L
  (二十二)提升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水平。保护和利用好长江流域宝贵农业资源,推进农产品主产区特别是农业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带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上游地区立足山多草多林多地少的资源条件,在稳定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草食畜牧业为代表的特色生态农业和以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游地区立足农业生产条件较好、耕地资源丰富的基础,强化粮食、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发展现代种业,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主要农产品优势区。下游地区立足人均耕地资源少、资本技术人才资源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品牌化经营。1 a: N3 m1 n- L1 s, f0 O* g

. @/ S) X) g0 A) v  (二十三)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分工协作。按照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容量和主体功能定位,促进产业布局调整和集聚发展。在着力推动下游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依托中上游地区广阔腹地,增强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能力,引导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具有市场需求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地区转移。支持和鼓励开展产业园区战略合作,建立产业转移跨区域合作机制,以中上游地区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推动产业协同合作、联动发展。借鉴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引导,促进中上游特别是三峡库区产业布局与区域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防止出现污染转移和环境风险聚集,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e& h: S- _# r4 ]9 M8 x- _
5 q, a' }) N. [: s( O3 \! Z, x
      五、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 S  @/ m2 v& Z/ C# H
. ^6 Y( E" F- u8 z7 }/ d' ]6 X; y/ [
  按照沿江集聚、组团发展、互动协作、因地制宜的思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提高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
5 I" s7 R) l  q: {0 W* P8 c# z6 X' C& }, w
  (二十四)优化沿江城镇化格局。以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为轴线,以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跨区域城市群为主体,以黔中和滇中两大区域性城市群为补充,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促进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协作,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联通,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城融合,引导人口集聚,形成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 y" A. i7 c) H% `, H

1 h0 O% H+ S6 t5 ~; R* ]' B  (二十五)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际竞争力。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和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优化提升沪宁合(上海、南京、合肥)、沪杭(上海、杭州)主轴带功能,培育壮大沿江、沿海、杭湖宁(杭州、湖州、南京)、杭绍甬舟(杭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发展轴带。合理划定中心城市边界,保护城郊农业用地和绿色开敞空间,控制特大城市过度蔓延扩张。
9 d9 N8 ^1 P8 C2 Q2 V3 {% P
5 S0 P% s/ S# t' Y7 p6 u. `4 ?/ E+ ^) Q  (二十六)培育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增强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极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示范区。优化提升武汉城市圈辐射带动功能,开展武汉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加快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提升湘江新区和湘北湘南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培育壮大环鄱阳湖城市群,促进南昌、九江一体化和赣西城镇带发展。建设鄱阳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t5 C' Y4 ], E
& _8 X; ~8 m) |/ Q- g
  (二十七)促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功能和国际化水平,发挥双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推进资源整合与一体发展,把成渝城市群打造成为现代产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和长江上游开放高地,建设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重点建设成渝主轴带和沿长江、成绵乐(成都、绵阳、乐山)等次轴带,加快重庆两江新区开发开放,推动成都天府新区创新发展。
7 I. n+ t; p( G+ F, D
$ D( Y/ r& W: `" p: e+ U  (二十八)推动黔中和滇中区域性城市群发展。增强贵阳产业配套和要素集聚能力,重点建设遵义—贵阳—安顺主轴带,推动贵安新区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重要的能源资源深加工、特色轻工业和民族文化旅游基地,推进大数据应用服务基地建设,打造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提升昆明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中心城市功能,重点建设曲靖—昆明—楚雄、玉溪—昆明—武定发展轴,推动滇中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特色资源深加工基地和文化旅游基地,打造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核心区和高原生态宜居城市群。+ b* T. |8 E! R. l; |: x

2 i+ ]6 t, ]- a7 u- ]  (二十九)科学引导沿江城市发展。依托近山傍水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促进城市建设与山脉水系相互融合,建设富有江城特色的宜居城市。加强城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集聚科技创新要素,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升信息化水平。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推进创新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设。加强公共交通、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承载能力。- S8 z5 V; @$ B$ o6 U0 V

% Z  o5 [9 {6 J. x4 H& z  (三十)强化城市群交通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区域运输通道资源,重点加快城际铁路建设,形成与新型城镇化布局相匹配的城际交通网络。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要建设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多三角、放射状”的城际交通网络;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建设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三角形、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成渝城市群要建设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一主轴、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实现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节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建设黔中、滇中城际交通网络,实现省会城市与周边节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  X8 z; h" E8 l! o) _5 l
. O: |: J# A0 k, Y' I6 r. c  u
  (三十一)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根据上中下游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下游地区要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有序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中上游地区要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更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探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建立有利于创新行政管理、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设区模式。选择具备条件的开发区进行城市功能区转型试点,引导产业和城市同步融合发展。1 Y( `* U$ P4 ?( V

* j0 `3 O7 W( T4 ?, }3 e& h2 d   六、培育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优势0 ^1 \8 D4 c- M. x" v0 b6 O6 `; M
, G6 y7 U) {5 ]# T% ^  `
  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引领作用,建设向西开放的国际大通道,加强与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国家的经济合作,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全面提升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水平。, R& k+ O* X0 h, v
- b7 O# T6 v( ]/ s" d
  (三十二)发挥上海对沿江开放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力推进投资、贸易、金融、综合监管等领域制度创新,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打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通过先行先试、经验推广和开放合作,充分发挥上海对外开放的辐射效应、枢纽功能和示范引领作用,带动长江经济带更高水平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
! b: y- K7 H6 M7 Z9 n) B. Z3 Y* K
  (三十三)增强云南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功能。提升云南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通道功能和门户作用。推进孟中印缅、中老泰等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合作,深化参与中国—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率先在口岸、边境城市、边境经济合作区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实施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周边国家开放的试验区和西部省份“走出去”的先行区,提升中上游地区向东南亚、南亚开放水平。8 t- \/ r: g7 v# \& ~! p
$ v) e) q* W$ w8 U0 n
  (三十四)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发挥重庆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作用,增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撑。发挥成都战略支点作用,把四川培育成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纽带。构建多层次对外交通运输通道,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形成区域物流集聚效应,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优化整合向西国际物流资源,提高连云港陆桥通道桥头堡水平,提升“渝新欧”、“蓉新欧”、“义新欧”等中欧班列国际运输功能,建立中欧铁路通道协调机制,增强对中亚、欧洲等地区进出口货物的吸引能力,着力解决双向运输不平衡问题。加强与沿线国家海关的合作,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江苏、浙江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支撑能力。加快武汉、长沙、南昌、合肥、贵阳等中心城市内陆经济开放高地建设。推进中上游地区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 c  E7 }& [2 O
4 X) W+ a0 T; X$ l2 F
  (三十五)推动对外开放口岸和特殊区域建设。增强沿江沿边开放口岸和特殊区域功能,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在中上游地区适当增设口岸及后续监管场所,在有条件的地方增设铁路、内河港口一类开放口岸,推动口岸信息系统互联共享。条件成熟时,在基本不突破原规划面积的前提下,逐步将沿江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为综合保税区,探索使用社会运输工具进行转关作业。在符合全国总量控制目标的前提下,支持具备条件的边境地区按程序申请设立综合保税区,支持符合条件的边境地区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边境旅游合作区,研究完善人员免签、旅游签证等政策。推动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和农业合作区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在境外开设分支机构并提供融资支持。! N. k2 ]/ b2 F( B+ x, Z7 C

1 Z+ Y2 `+ d; \4 ^: _  (三十六)构建长江大通关体制。加强内陆海关与沿海沿边口岸海关的协作配合,加强口岸与内陆检验检疫机构的合作,全面推进“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模式,实现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一体化。在有效防控风险前提下,适时扩大启运港退税的启运地、承运企业和运输工具等范围。推进口岸执法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 M1 a) b' S" P
$ B- [% K9 H! D9 A0 o# a
     七、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 Y3 d1 u5 m, i4 \3 }
0 ]  ?+ A0 I/ P) t0 n/ W  顺应自然,保育生态,强化长江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稳步提高长江流域水质,显著改善长江生态环境。
; f. Q! `$ M% Q8 N# c4 v& P- D4 X0 O  y
  (三十七)切实保护和利用好长江水资源。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用水效率红线。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保障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安全。严格相关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优化沿江取水口和排污口布局,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鼓励各地区建设饮用水应急水源。建设水源地环境风险防控工程,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严厉打击河道非法采砂。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快推进云贵川渝等地区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建设沿江、沿河、环湖水资源保护带、生态隔离带,增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7 y3 e' w1 _0 e+ s- Z& P
* ^* H* Y! ]; \
  (三十八)严格控制和治理长江水污染。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科学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大幅削减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加大总磷、总氮排放等污染物控制力度。加大沿江化工、造纸、印染、有色等排污行业环境隐患排查和集中治理力度,实行长江干支流沿线城镇污水垃圾全收集全处理,加强农业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控制及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强化水上危险品运输安全环保监管、船舶溢油风险防范和船舶污水排放控制。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立环境风险大、涉及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的产业园区退出或转型机制。加强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洞庭湖、鄱阳湖、长江口及长江源头等水体的水质监测和综合治理,强化重点水域保护,确保流域水质稳步改善。
" ]4 |7 G5 n& D- t6 b1 h7 T3 T6 R  n( n; N  t$ j1 X
  (三十九)妥善处理江河湖泊关系。综合考虑防洪、生态、供水、航运和发电等需求,进一步开展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研究与实践。加强长江与洞庭湖、鄱阳湖演变与治理研究,论证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整治工程,进行蓄滞洪区的分类和调整研究。完善防洪保障体系,实施长江河道崩岸治理及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尽快完成长江流域山洪灾害防治项目,推进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建设及中小河流治理。
7 _+ A4 G& r2 C% g% \2 j! C
$ x* I6 I2 X) b6 @; I  (四十)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细颗粒物)等主要大气污染物综合防治,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行业整治,扭转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等区域性雾霾、酸雨恶化态势,改善沿江城市空气质量。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降低农药和化肥使用强度,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强化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和循环化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污水管网建设,提高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效率。
" b8 k3 x: z3 I7 m4 R1 T
9 G$ \# m* q. X4 F  (四十一)强化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率先划定沿江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国土空间合理开发与保护,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力度,构建中上游生态屏障。推进太湖、巢湖、滇池、草海等全流域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强金沙江、乌江、嘉陵江、三峡库区、汉江、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中上游重点实施山地丘陵地区坡耕地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和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中下游重点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及退田还草还湖还湿。加大沿江天然林草资源保护和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力度,加强沿江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和山地丘陵地区林草植被保护。加强长江物种及其栖息繁衍场所保护,强化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和管护。探索建立沿江国家公园。研究制定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8 E' |6 w+ u' R1 w( H. ~& {. l, ]: t3 r. c1 p* j% q6 j. y: r
  (四十二)促进长江岸线有序开发。建立健全长江岸线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机制,统筹规划长江岸线资源,严格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合理安排沿江工业与港口岸线、过江通道岸线与取水口岸线,加大生态和生活岸线保护力度。严格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审查制度。统筹岸线与后方土地的使用和管理,提高岸线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依法建立岸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有效保护岸线原始风貌,利用沿江风景名胜和其他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为居民提供便捷舒适亲水空间。
: @. D) v  U: t# P3 O
' h! x4 V% \3 n# P. n   八、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1 x4 H% }) [& F% C
) E1 U+ h9 J+ S) D$ K. J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加强规划统筹和衔接,形成市场体系统一开放、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流域管理统筹协调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4 x% }6 z+ \* X1 u: n8 ]; m
5 y, Z0 L: e- J0 u% y
  (四十三)建立区域互动合作机制。加强国家层面协调指导,统筹研究解决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发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以及环境保护部华东、华南、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等机构作用,协同推进长江防洪、航运、发电、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之间协商合作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区域合作中的重大事项。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建立各类跨地区合作组织。- y* P) I8 l* ^! Z, ^
6 V' D+ e% a) n4 y9 _2 Q" V5 k
  (四十四)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简政放权,清理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打破区域性市场壁垒,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扩大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一体化服务水平。
( }6 }5 y* P4 f& `% y: o2 F7 C& B. b& }+ @% B  z2 ~9 l
  (四十五)加大金融合作创新力度。适时推进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在中上游地区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引导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进行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资产重组等。探索创新金融产品,鼓励开展融资租赁服务,支持长江船型标准化建设。鼓励大型港航企业以资本为纽带整合沿江港口和航运资源。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沿江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H2 F* s3 G4 e  ~" S5 q; }0 ^( {" \3 Z& a
  (四十六)建立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机制。完善长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鼓励和支持沿江省市共同设立长江水环境保护治理基金,加大对环境突出问题的联合治理力度。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上中下游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试点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依托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推进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 O  U2 l+ a- a1 ]% X  u% F8 S  f& H/ v5 J" h5 ]# b
  (四十七)建立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协调机制。适应上中下游劳动力转移流动的趋势,加强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和劳务对接,推进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资格认证和跨区域教育培训等就业服务制度。加大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的落实力度。应对长江事故灾难、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等跨区域突发事件,构建协同联动的社会治理机制。建立区域协调配合的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加强跨区域重点工程项目的监管,有效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完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V8 v) r9 s0 R) W3 h
. g. l, `, _* W" V- t7 K* b
   附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
7 g0 o% e% E/ d! X0 j4 \! A/ ~
- |( M! W8 S$ O$ z      附件
4 n0 a+ o4 A+ F$ y2 H
. {1 o" f5 e- k* y" X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
1 m6 Z! v' p! K; c7 p2 t4 L$ o# N, K, `6 N; p
  (2014—2020年)1 K4 @4 S' o& y5 R3 Z% {4 }5 O; q

% v9 `9 u2 P1 p% F: D5 P* U7 ?  为统筹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特编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规划期为2014—2020年。) q( ~" d; ~$ p5 j! @" U0 W0 T
; U* }" b6 @- W7 M& h' f2 P
   一、规划基础8 X0 s/ i. j+ L9 o3 u; M
1 G- |9 ]9 j: U# b9 Z- ~
   (一)现实条件。
- y4 L: Y! Z1 _5 \7 I. H2 _6 E1 K, j: v& V- j; W* p0 v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路网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布局不断改善,技术水平明显提升,运输能力大幅增强,初步形成了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水路、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 E) z; G" r( S0 |: d3 N/ |
; l- I4 P0 V. A0 d' x+ f
  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相比,综合交通网建设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长江航运潜能尚未充分发挥,高等级航道比重不高,中上游航道梗阻问题突出,高效集疏运体系尚未形成。二是东西向铁路、公路运输能力不足,南北向通道能力紧张,向西开放的国际通道能力薄弱。三是网络结构不完善,覆盖广度不够,通达深度不足,技术等级偏低。四是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铁水、公水、空铁等尚未实现有效衔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亟待加强。五是城际铁路建设滞后,城际交通网络功能不完善,不适应城镇化格局和城市群空间布局。
3 D3 m( D/ O1 S  Z# _8 x3 W6 e" W1 D+ _
  
, A1 g9 q) D# u1 `: z6 A  K; L1 V( ]$ N; i; J1 Z9 r/ G% I
专栏1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网建设情况% |  N* I9 g% R6 O- o9 r! u3 ^
% f2 S1 i, X+ E# o" Q9 A
指标# }) W! y$ c$ C# P8 L6 o
单位 1978年 2013年 增长(倍)
" s" }9 m' L; e2 w9 g; N& j" x* L一、内河航道里程 万公里 8.9 8.9 —
9 `- Y6 Q7 t: z! M' n. L高等级航道里程 万公里 0.23 0.67 1.9 $ z3 g6 s1 x9 S
二、铁路营业里程 万公里 1.4 2.96 1.1 + x+ x  y: b, b
高速铁路里程 万公里 0 0.4 — 7 U) f5 [2 N1 X/ v. S
复线率 % 11.9 49.8 —
' D7 M# j+ x+ T% l% G8 R4 z! J电化率 % 2.7 69.7 —
/ Z5 U: z' B  c" K三、公路通车里程 万公里 35 188.8 4.4 * O/ h% p7 q1 h4 M; _+ V
国家高速公路里程 万公里 0 3.2 — ) m, B$ Q0 w9 ~( l2 e) `. r( ]
四、输油(气)管道里程 万公里 0.06 4.4 72.3 9 S; L6 W, k2 w1 F
五、城市轨道交通营业里程 公里 0 1089 — " j# j3 N8 W. ]; s, {
六、民用运输机场数 个 20 74 2.7
" L2 P! b, N' V, ?+ D3 M8 z& h8 P
& ?; ~8 O4 U8 p9 Q* W   (二)发展要求。- J' t. x* e) k6 j4 ^) N; b
0 d0 V4 S* E/ T' i6 x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对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 V( Z' m$ S5 [! J$ ]4 D; [
5 z" E: E2 }) _) a$ C   1.为内河经济带建设提供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格局,要求加快构建综合运输大通道,打造高效快捷的交通走廊,加快完善城际交通网络,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
9 u0 ]* E( a( d3 D% i, L6 M, r; v: S  Q  ^) N) D) Q
   2.为东中西协调发展奠定基础。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调发展,要求提高东部地区交通网络畅通水平,扩大中西部地区交通网络覆盖范围,为引导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区域格局提供保障。2 Q6 ]; ~( w% }, [/ V3 y
; O8 p  ~3 H& a3 p: d# y/ P
   3.为陆海双向开放创造条件。长江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深化向东开放,加快向西开放,培育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求统筹推进沿海沿江港口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引领作用,加快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实现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海陆双向开放创造交通先行条件。/ k' W6 a& y7 ^9 X0 a
2 t: Z  y  }3 X4 `
   4.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示范。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密集区和产业承载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土地、能源、岸线等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大。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求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交通运输资源,优化综合交通网络结构,发挥水运和铁路的节能环保优势,实现交通绿色低碳发展。( u7 c0 Q* j( R* u, F% }# o

$ y) S( r, a$ p& [( o& G: S  
5 f+ j) x! {/ k, O  h  h* M
$ t" H! w0 O: h2 c, C& O专栏22020年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量预测) O! C; T. Z' N- o. j# X
, o7 [* N6 Y+ u' d( @
指标& C( ]& U- l1 q$ M
单位 2013年 2020年 年均增长
6 w. E" k8 p2 |1 P(%)
0 @3 ~$ h& p9 F9 N5 c3 n
7 \) Q: x8 S4 Z) R客运量
. f+ A2 i( W( W" ]; Z 亿人 181 310 8.0 # d* c* `- y: @
旅客周转量9 F* ?7 J8 _) z
亿人公里 15867 26320 7.5 % @, E. n7 {. v5 s# p6 ^2 x0 q
货运量
  y  n8 F. m: j( f! D; k3 p  i 亿吨 179 270 6.0
: z0 J9 k# f9 K! D货物周转量
1 ^. I- H9 ]+ ?& [1 _& g 亿吨公里 68203 103910 6.2
+ V0 I: R/ e  q+ V. t7 q5 |" ^% H) B! o3 m1 ?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n( `' S4 a1 d+ l7 D" N
1 p" Z+ K% S- @  k% x- H! T( A
   (一)总体思路。( S% V7 U' G$ k3 B$ }+ K  C

4 s# ^+ E+ C6 m2 N: C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要求,加快打造长江黄金水道,扩大交通网络规模,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提升综合运输能力,率先建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提供有力保障。0 T3 P/ ?$ l0 }  B6 s& d! G- L

& w$ [% M) t8 c+ Y: ?   (二)基本原则。
' Z4 ^- r  |; D1 X7 q" f% K) f( x8 ]4 S) _: r( Y
   合理布局。区域间实现高效畅通,城市间实现快速通达,乡村实现便捷联通,城市体现公交优先,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
3 E: j! T% O) A, o, g$ x' }
+ {% P. X6 F8 \" H; O" v6 `4 Q   优化结构。统筹水路、铁路、公路、民航和管道发展,以提高主要通道运输能力为重点,加快水路和铁路建设,提升设施技术等级水平,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
) I5 N0 a" d2 J, ^. g
5 s+ P6 N! b; c" Y, ~5 v2 Q   适度超前。顺应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对外开放等趋势,在满足客货运输需求基础上,适当扩大运力余量,预留技术标准提升空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交通运输基础保障和先行引导作用。
4 |+ A* O/ w1 ~' X, z$ p4 b# R9 c& g2 x- ^0 t% L! x/ h( m+ M
   平安绿色。将安全第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全过程,着力提升安全性、可靠性和应急保障能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岸线、线位等资源,避让环境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实现安全、低碳、永续发展。
; S6 o" I$ }% l3 j+ X# h3 |5 h+ C6 V/ }& K' T0 i
   (三)发展目标。
. D" v" i' m  F" n4 u, e6 P, f, r) Q" g: [  ]6 x% K# J
   到2020年,建成横贯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1 C2 r  s( H3 }3 [
- {- v* z$ n" K+ p1 E
   ——建成畅通的黄金水道。形成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长江干线为骨干、干支流网络衔接、集疏运体系完善的长江黄金水道,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2万公里。
6 o  M2 {& A2 A! x5 Q
3 z$ o, I, a) {   ——建成高效的铁路网络。形成以沿江、沪昆高速铁路为骨架的快速铁路网和以沿江、衢(州)丽(江)、沪昆铁路为骨架的普通铁路网。
2 P+ F; P) n  u5 V0 s
) w$ r: ~' A. R- L( N   ——建成便捷的公路网络。形成以沪蓉、沪渝、沪昆、杭瑞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和覆盖所有县城的普通国道网,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7 P, e! f% a, W8 \/ ~9 g
0 N8 ]# r! H9 J3 F, n( h3 J
   ——建成发达的航空网络。形成以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和重庆、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南京、杭州等区域航空枢纽为核心的民用航空网。
* T+ S( [3 k9 c  t& [+ S9 h& G3 s) l! P' k' h  ^( q6 T
   ——基本建成区域相连的油气管网。形成以沿江干线管道为主轴,连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油气管网。
4 l7 T7 a. v. c- C, v$ x; N' S( S
  f3 W2 ~3 n  |, ]: c& \  Q5 [% f   ——基本建成一体发展的城际交通网。形成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为骨干的城际交通网,实现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交通圈。9 P6 i: D1 B4 Q! J- E" m: `

' C/ {' K" D8 B- X  O  
  a: B2 h. x7 O2 {. }# U. A, n! h, O2 }( x
专栏3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网发展目标
/ ~" f9 ]4 m+ [! ]
) Y  J& j" T8 k指标
" R9 q' o& A% l% R3 `6 g 单位 2013年 2020年
& S  H) Q/ E  P9 n1 g' k
( B* L" ]$ I7 p7 K一、内河航道里程 万公里 8.9 8.9 # T; J) D) h' G8 E+ f) A- S' s+ B1 T
高等级航道里程 万公里 0.67 1.2 2 I* X* o5 }+ Y% S0 R
二、铁路营业里程 万公里 2.96 4
4 ?; \$ Q( h  _2 w9 T, @高速铁路里程 万公里 0.4 0.9 1 O# A" _1 H$ P7 B' w
复线率 % 49.8 60.7 2 m& A; }' F* r- c
电化率 % 69.7 88.5
6 H9 |7 X  r! R: }5 W三、公路通车里程 万公里 188.8 200
6 p- C9 c. C0 d, A国家高速公路里程 万公里 3.2 4.2
1 R% Y: E2 Y4 W: Z( A9 L: r1 S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 % 97.9 100
" b2 S  i& p$ z1 h* S! g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率 % 84.7 100 ) u8 F+ B5 t4 y; }9 u; f
四、输油(气)管道里程 万公里 4.4 7.0 ( ?8 a' Z' k. M3 l, X  B5 f. @, S& p
五、城市轨道交通营业里程 公里 1089 3600
% U0 r6 T# H4 i. I# R+ I六、民用运输机场数 个 74 100
% C# l9 v& E( d* ?$ J1 i) P! C- b七、长江干线过江桥梁(含隧道)数 座 89 180
5 w# f0 H4 U  G6 t+ J/ Q  S; `& G' _+ G. U+ Z9 t
   三、打造长江黄金水道
/ b" {8 D* _4 x# z
% K5 O- c, o# {* n  充分发挥长江水运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少等优势,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整治浚深下游航道,有效缓解中上游瓶颈,改善支流通航条件,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黄金水道。
, z6 o7 D1 w6 L% r! \; \! w) n+ r) @3 F) ]
  (一)全面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化治理。加快实施重大航道整治工程,充分利用航道自然水深条件和信息化技术,进一步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下游重点实施12.5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工程;中游重点实施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抓紧开展宜昌至安庆段航道工程模型试验研究;上游重点实施重庆至宜宾段航道整治工程,研究论证宜宾至水富段航道整治工程。
4 z6 d& W+ T( R
* Z. D& R" C. Y4 H8 x   专栏4 长江干线航道规划重点项目
7 z* `7 U- g4 [+ f) G( ~! G' D3 [
. K8 u, j9 r8 ~0 V0 Z7 y  实施九龙坡至朝天门航道、宜昌至昌门溪航道、昌门溪至熊家洲航道、赤壁至潘家湾航道、中游天兴洲航道、湖广至罗湖洲航道、牯牛沙水道航道二期、鲤鱼山水道航道、下游江心洲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减淤工程,长江口北港航道治理工程、长江口南支航道扁担沙守护工程等。! j! c' I+ ~9 \' J  ~$ z* Q7 w( w

* Z# m8 O8 ]: @% u0 X! B  (二)统筹推进支线航道建设。积极推进航道整治和梯级渠化,提高支流航道等级,形成与长江干线有机衔接的支线网络。加快建设合裕线、信江、赣江、江汉运河、汉江、沅水、湘江、乌江、岷江等高等级航道,抓紧实施京杭运河航道建设和船闸扩能工程,系统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等级航道网络。研究论证金沙江攀枝花至水富、引江济淮通航和长江水系具有开发潜力航道升级改造的可能性。统筹推进其他支线航道建设。
9 {5 F: c7 K' ^& Q
! C6 [" \3 E0 q   专栏5 长江支线航道规划重点项目: g* M* a# B' y2 e8 O
3 k3 U. L/ C4 F$ p- D* S3 m
  实施连申线、芜申线、杭申线、苏申内港线、苏申外港线、长湖申线、通扬线、湖嘉申线、杭甬运河、杭平申线、钱塘江、大芦线等航道整治工程,岷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合裕线等航道升级改造工程。研究建设岷江犍为、龙溪口、东风岩、嘉陵江利泽、汉江雅口、赣江新干、井冈山等航电枢纽。研究推进洞庭湖、鄱阳湖支线航道建设。实施京杭运河山东段、湖西段、苏南段、浙江段航道扩能改造。/ I4 e* v% x5 R
4 h+ C0 `5 D2 G) g' p8 s7 M
  (三)促进港口合理布局。优化港口功能,加强分工合作,积极推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推进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江苏沿江港口功能提升,有序推进内河主要港口建设,完善集装箱、大宗散货、汽车滚装及江海中转运输系统。
! T+ J9 v9 s0 q; C0 Y/ H& M: c2 u& H- `0 o! o! x8 U) e5 l# V
   专栏6 长江港口系统规划重点项目
' l; ?2 D8 b' H5 k: c+ y
* A- w' X$ O$ Q4 N' k   海港
* o/ y+ L7 v. w& y& f8 Q" M9 v3 R$ w7 a' }( z7 |9 x8 I
  建设上海港、宁波—舟山港、苏州港、南京港集装箱码头,宁波—舟山港、连云港进口铁矿石码头,宁波—舟山港、苏州港、镇江港煤炭中转储运基地码头。
5 c. K0 F, i) `3 i
9 ?, N  ~6 m9 P, X  o% n   河港" y% a/ V# d7 g" }8 G  y

( |. d: l# W* N9 G% Z  加快无锡港、徐州港、嘉兴内河港、杭州港、湖州港、马鞍山港、芜湖港、安庆港、合肥港、蚌埠港、九江港、南昌港、武汉港、黄石港、荆州港、宜昌港、岳阳港、长沙港、重庆港、泸州港等主要港口集约化港区建设,提高现代化水平。! J5 O4 @3 W  x! }

) J; q0 D4 G  n7 p4 @  (四)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以航运中心和主要港口为重点,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与重要港区的连接线建设,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提升货物中转能力和效率,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港口与沿江开发区、物流园区的通道建设,扩大港口运输服务的覆盖范围。% r7 f; }/ {& ^; z
  }+ q& o. a# q! m. Z* e0 j: k- E+ c
  (五)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挖掘既有船闸潜力,启动三峡及葛洲坝既有船闸扩能和三峡至葛洲坝两坝间航道整治工程。加快完善公路水路无缝衔接的翻坝转运系统,大力推进铁路水路有效连接的联运系统建设,抓紧建设三峡枢纽货运分流油气管道,积极实施货源地分流。加强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枢纽水运配套工程前期研究工作。7 d# d$ b" M) I5 X6 n
9 {5 a$ ?3 j  [. n
  (六)增强长江干线过江能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过江通道,做好隧道桥梁方案比选、洪水影响评价等论证工作,充分利用江上和水下空间,着力推进铁路、公路、城市交通合并过江,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岸线资源。优化整合渡口渡线,加强渡运安全管理。促进过江通道与长江航运、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长江两岸区域间、城市间以及城市组团间便捷顺畅连接,形成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过江通道系统。% a* u4 H: b: E! H0 [; \
( W$ \  }" y( v8 B$ T3 `
   专栏7 长江干线新建过江通道规划重点项目
0 W" |5 v' ]/ K2 q) {3 e3 ~4 H" ]% J- O- U, P
   江苏省(14座):建设锦文路、南京第五、七乡河公路过江通道,汉中西路、和燕路、张靖城市道路过江通道,南京4号线城市轨道过江通道,上元门、宁仪城际铁路过江通道,五峰山、常泰、江阴第二、江阴第三、锡通公铁两用过江通道。
% H7 d' }& h, N# P  x! ~, {# b: [  L2 [* M  I, q
   安徽省(17座):建设池州、姑孰公路过江通道,横港、铜陵开发区、芜湖城南、泰山路、马鞍山龙山路城市道路过江通道,海口、安庆、池安、江口、梅龙、龙窝湖、弋矶山第二、九华路、湖北路、慈湖公铁两用过江通道。
# C: H  O. b* d2 q* e& ?$ c* ^/ \1 t  I9 `$ k
   江西省、安徽省(1座):建设宿松公铁两用过江通道。! O& P# T1 y0 u3 X; K( J6 S
" C! Q7 p8 W6 Y) \
   湖北省(19座):建设红花套、枝江、荆州第二、石首、赤壁、嘉鱼、沌口、青山、棋盘洲、武穴公路过江通道,伍家岗、杨泗港、鄂黄第二城市道路过江通道,武汉11号线、武汉7号线、武汉8号线、武汉10号线城市轨道过江通道,陡山沱、宜昌轨道公铁两用过江通道。' E" t2 g( h  q: r) |. _5 ~
  _9 O8 I9 R( A! N; z
   重庆市(27座):建设白沙、油溪、五举沱、珞碛、长寿第二、长寿第三、韩家沱、兴义、顺溪、西沱、万州绕城高速、故陵、安坪、奉节公路过江通道,小南海、黄桷坪、果园、新田城市道路过江通道,李家沱、鹅公岩城市轨道过江通道,白居寺、雷家坡、黄桷沱、郭家沱、铁路东南环线、新田港铁路、安张铁路公铁两用过江通道。# C) h+ @9 R- w5 \( l; N
2 {& f' \1 b9 ~+ d$ h* w
   四川省(17座):建设豆坝、普和金沙江、罗龙、南溪公路过江通道,白塔山、盐坪坝、安富第二、蓝田、沙茜、泰安第二、合江县城城市道路过江通道,绵遂内宜铁路、江安第二、纳溪、安富第一、合江新城、榕山公铁两用过江通道。1 I7 u- B5 X3 [3 _. L

1 G- b, |3 M. ~: B9 C) _4 F1 N3 W   注:1.公铁两用过江通道系指公路或城市道路与铁路或城市轨道交通合并过江形成的通道的统称。
" q* @2 L2 B- |4 t1 t' v* J8 @9 u4 ^. X
5 ?. t  u/ y4 E  t2 n2 T1 j$ G6 `; f   2.过江通道采用的建设方案(隧道或桥梁)在项目前期工作中研究论证后确定。
7 H" \' |& M: S- L5 D) n8 K2 l
   四、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1 _/ C) h2 y) R9 h5 Z
7 h/ _* Y3 D& E$ _3 T. T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统筹发展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通道建设,建成衔接高效、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0 N0 ?, [! d+ g& f7 c

' x; _: n# ]+ T) e& U  (一)强化铁路运输网络。加强快速铁路建设,重点建设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至成都的沿江高速铁路和上海经杭州、南昌、长沙、贵阳至昆明的沪昆高速铁路,建设商丘经合肥至杭州、重庆至贵阳等南北向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形成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快速铁路网。
: y2 [# U# g/ z0 z9 w" C0 }6 I1 A
6 c$ ^9 ?" w/ n0 O6 I# i  加快普通铁路新建和既有线路改扩建,改扩建沿长江普通铁路。新建衢州至丽江铁路,进一步提高沪昆铁路既有运能,加快南北向铁路、中西部干线建设,加强既有铁路扩能改造,形成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客货共线的普通铁路网。, I( s# }1 B/ l% E0 U

* X. o8 m! Z% `  q$ v! E/ ?) O   专栏8 铁路规划重点项目
3 J. r- k; B' H: J: Z& A" @2 C
  ?+ }0 I# S- O! u- Y: [4 I/ u   快速铁路( [  f% P& g0 \/ P

7 h9 L2 {, y" P1 v  建设上海至南通、上海经江阴至南京、连云港经扬州至镇江、徐州经淮安至盐城、杭州经长沙至昆明、杭州至黄山、商丘经合肥至杭州、郑州至合肥、合肥至九江、南昌至赣州、赣州至深圳、九江至武汉、武汉至西安、怀化经邵阳至衡阳、重庆至郑州、重庆至贵阳、重庆至昆明、成都至重庆、汉中经巴中至重庆、成都至贵阳、贵阳至南宁等铁路。* O1 ?4 M1 C* u2 H5 h

. T  ]2 E3 A- }1 [9 h   普通铁路" E2 |0 c2 l7 @) N7 Z$ D0 m  G  q, x; m
/ X1 P- K2 \5 f' _3 i2 P7 A+ W. R  J& o5 [
  建设衢州经九江、岳阳、常德、黔江、遵义、昭通、攀枝花至丽江,上海至乍浦,南通至启东,庐江至铜陵,六安经安庆至景德镇,鹰潭至梅州,内蒙古西部至华中煤炭运输通道,成都至康定等铁路。实施皖赣、渝怀、成昆等铁路扩能改造。
  Z' X8 [/ [+ R9 M- s0 ^8 G
7 p) n6 _! U9 m0 b3 x  (二)优化公路运输网络。积极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建设。以上海至成都、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昆明、杭州至瑞丽等国家高速公路为重点,统筹推进高速公路建设,消除省际间“断头路”,尽快形成连通20万人口以上城市、地级行政中心、重点经济区、主要港口和重要边境口岸的高速公路网络。在科学论证和规划基础上,建设必要的地方高速公路,作为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延伸和补充。
5 D9 u( X& A% U& K( \. L5 E  j$ f% K
  加大普通国省道改造力度。加快普通国道建设,消除瓶颈路段制约,提高技术等级和安全水平,使东中部地区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90%以上,西部地区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70%以上。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加强省际通道和连接重要口岸、旅游景区、矿产资源基地等的公路建设,实现主要港口、民航机场、铁路枢纽、重要边境口岸、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基本通二级及以上公路。9 Z7 @  C# a- t% ]) X% h

) ]: Q2 S# {6 c  z5 b   专栏9 公路规划重点项目. N1 \6 |& ?6 X* ]0 _4 V8 R) i* S. w
- F: B$ J& R0 I/ j; ^- }( G1 Y
   国家高速公路
6 K: \8 H) t+ K. {" J  U& m4 A
1 Z' |2 k7 p7 ?; a% ?( e  新建桐庐至金华、景宁至泰顺、大丰港至盐城、苏浙界至嘉善、巢湖至庐江、桐城至岳西、利辛至祁门、广德至宁国、歙县至淳安、船顶隘至吉安、南昌至茅店、张家界至武冈、张家界至龙山、湘鄂界至慈利、来凤至咸丰、建始至恩施、黔江至石柱、涪陵至南川、雅安至康定、汶川至马尔康、绵阳至九寨沟、丽江至香格里拉、都匀经安顺至西昌、惠水至罗甸、弥勒至楚雄、新平至临沧等公路,启动井研经攀枝花至丽江公路前期研究。
/ m6 N4 d9 P  d( b: X- l" o1 Y6 i* z) Z# J5 E9 o8 i4 M
   普通国道
8 x: {$ D4 v$ c( O& o( {$ d2 _- v) Z3 ?
  改扩建G104、G105、G106、G107、G108、G204、G205、G206、G207、G209、G210、G211、G212、G213、G214、G215、G220、G230、G240、G241、G242、G312、G316、G318、G319、G320、G346、G348等普通国道相关路段。
8 s( f( C3 d# q# n% a  v  J" @4 ?8 [
  (三)拓展航空运输网络。加快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强化重庆、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南京、杭州等机场的区域枢纽功能,发挥南昌、合肥、宁波、温州、无锡、丽江、西双版纳等干线机场作用,完善支线机场布局,形成长江上、中、下游机场群。优化航线网络,科学论证,提高主要城市间航班密度,增加国际运输航线。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发展通用航空。依托空港资源,发展临空经济。
: T8 S) f- Q2 s+ H- o3 I4 o& _- k$ N- V
   专栏10 机场规划重点项目- ?7 F% J- ?  N0 H: k6 r: d. Q

$ ^8 k" p. y, @' O# M& U7 `   长江下游机场群
3 W) W% q( q1 z. ]( ]3 {
+ H. {: y1 M( _! x& a1 _+ \   实施上海浦东、南京、合肥、宁波、温州机场扩建工程,新建嘉兴、丽水、芜湖、蚌埠、亳州、宿州、滁州等机场。
# T# b) K# E$ z# ^- f1 w  s+ M4 v/ g5 }6 U/ o# W3 r
   长江中游机场群( r& g. Q9 M" M3 J5 u7 v. j, }  O
7 B. l6 ], S$ `
  实施武汉、长沙机场扩建工程,新建上饶、抚州、瑞金、神农架、十堰、荆州、黄冈、衡阳、岳阳、武冈、湘西、郴州、娄底等机场。
: X  A9 C  |3 z' \5 L+ }6 k
* V; g' y! T7 N3 t: c   长江上游机场群
$ @5 \6 R" s# U2 v$ C8 z
2 O5 D% L; l+ [+ i( K) E! c  实施重庆、贵阳机场扩建工程,推进成都新机场建设,新建乐山、红原、甘孜、巴中、阆中、巫山、武隆、六盘水、仁怀、威宁、黔北、罗甸、泸沽湖、红河、沧源、澜沧、元阳、丘北、宣威等机场。) z/ M( S% ~( i/ w- k
& d0 q' N% B) F
  (四)完善油气管道布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沿江油气管网,加快建设主干管道,配套建设输配体系和储备设施,提高原油、成品油管输比例,增加天然气供应能力。完善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川渝云贵地区原油、成品油输送管道以及区域天然气管网,加快油气管道互联互通,形成以沿江干线管道为主轴,连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油气供应保障体系。' y; |; ]# j) {. ]5 g# K. b
$ ]6 j* ]' q7 G
   专栏11 油气管道规划重点项目
* }/ D/ S( b' h% E4 {! ~) u- q) T/ }3 W; [# \- t
  依托兰成原油管道、中卫—贵阳天然气管道,配套建设区域干支线、相国寺储气库等。加大西部天然气引入力度,建设西气东输三线、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等主干管道向长江中游城市群供气支线。建设仪征至长岭原油管道复线,长岭至重庆原油管道,荆门经宜昌至巴东成品油管道及配套设施,中俄东线南段(永清至上海)、青岛至南京、如东经海门至崇明岛等天然气管道及支线,浙江舟山LNG(液化天然气)加注站和江苏金坛、刘庄、淮安储气库。优化布局长江三角洲地区LNG接收站及分销转运站。; {4 E$ {0 `8 @$ h0 J4 ^4 X4 w
; t1 |9 n) G- ?- b5 F* r* `5 v7 p" u
  (五)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加快建设14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和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
$ Q! g) p: x1 L% k, P9 q3 H, t+ z0 y( n4 _! _; I$ |1 h9 W
  加强客运枢纽一体化衔接。根据城市空间形态、旅客出行等特征,合理布局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客运枢纽。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市郊铁路、私人交通等设施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干线公路、机场等紧密衔接。鼓励采取开放式、立体化方式建设交通枢纽,尽可能实现同站换乘。
: U5 o, L) q& i) L3 ]2 j- Y7 M  M9 I7 p1 S* O+ g) ~7 a
  完善货运枢纽集疏运功能。统筹货运枢纽与开发区、物流园区等的空间布局。按照“无缝化衔接”要求,建设能力匹配的公路、铁路连接线和换装设施,提高货物换装的便捷性、兼容性和安全性,降低物流成本。
3 o% ]3 y2 I( E: y' c6 Z
7 o6 E; h' o) q8 |$ n  加快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工作,做好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的衔接与协调。统筹综合交通枢纽与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布局的关系,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协调枢纽与通道的发展。9 U, ?1 M' [- ?1 L$ P
+ Q. j) n. W4 @) s: l
   专栏12 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
  g5 [+ F! J% Y  x: U  L0 O. E# F: D4 s! [( Y4 w
  建设上海、南京、连云港、徐州、杭州、宁波、合肥、南昌、长沙、武汉、重庆、成都、贵阳、昆明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以及南通、芜湖、九江、岳阳、宜昌、泸州等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5 p# o0 x  X2 b. o$ b. }- @/ c
# ]$ K5 R' Z) o3 @
  (六)建设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孟中印缅通道、中老泰通道和中越通道,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昆明至缅甸铁路、公路和油气管道建设,形成至南亚的国际运输通道。推进昆明至越南、老挝的铁路和公路建设,形成至东南亚的国际运输通道。开发利用国际河流航运资源,建设澜沧江、红河等水路国际运输通道。配套建设与国际通道相关的基础设施,完善口岸功能。! z) ~# K2 x" K3 d$ X

6 ?! I9 f5 r3 u; N1 M/ I% G0 [   专栏13 国际通道规划重点项目# e  K8 a+ N) j+ ~( J+ F
+ U  Z. U$ b, e8 x$ \4 ~+ `8 O  Q
  建设中缅铁路大理至瑞丽段,中老泰铁路玉溪至磨憨段,中越铁路玉溪至河口段,祥云经临沧至普洱铁路,杭瑞国家高速公路龙陵至瑞丽段,银昆国家高速公路景洪至磨憨段。与中缅油气管道相配套,建设区域干支线及安宁储气库,昆明炼厂成品油外输管道。5 A% g% d8 x! P+ b

  @6 h  D3 r: b5 ]   五、加快城市群交通网络建设
, e7 [8 t1 v# f4 ~6 M5 W3 X0 f+ |; c! r9 l- x/ Y
  以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干,以国省干线公路为补充,建设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滇中和黔中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实现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快速通达,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和乡村交通网络,促进新型城镇化有序发展。; @) H( O8 {" |4 I- V  v7 [
% I1 s" A& _7 i& l, `
  (一)完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打造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城际铁路为主通道的“多三角、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建设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宁波、南通为节点的“多三角”城际交通网。建设以上海为中心,连通南通、苏州、嘉兴、宁波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建设以南京为中心,连通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泰州、扬州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建设以杭州为中心,连通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湖州、嘉兴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建设以合肥为中心,连通芜湖、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安庆、淮南、蚌埠、滁洲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实现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 Y" v! h; x+ P! v; s  G* U; S  n( [

2 t& v8 e  d3 Z; ?2 T  (二)扩大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三角形、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建设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快速铁路为主通道的“三角形”城际交通网。建设以武汉为中心,连通黄石、鄂州、咸宁、宜昌、荆州、荆门、潜江、仙桃、天门、孝感、黄冈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建设以长沙为中心,连通株洲、湘潭、衡阳、娄底、岳阳、益阳、常德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建设以南昌为中心,连通九江、景德镇、鹰潭、抚州、新余、宜春、萍乡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实现武汉、长沙、南昌之间2小时通达,武汉、长沙、南昌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
2 c# i/ b# _8 U8 O* Y+ {, {/ y1 n; O" r
  (三)构建成渝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打造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一主轴、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建设以重庆至成都铁路客运专线为主通道的运输主轴,重庆中心城区连通万州、涪陵、江津、永川、合川等区(县)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成都连通德阳、绵阳、遂宁、南充、广安、达州、资阳、内江、自贡、泸州、宜宾、乐山、眉山、雅安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实现重庆、成都之间以及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 t0 D) J4 l! m- O6 C3 s! A
' O- u7 [" w! ?% I8 t" N' l3 ]
  (四)建设黔中、滇中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建设以贵阳为中心,连通安顺、遵义、毕节、都匀、凯里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实现贵阳与周边城市之间1小时通达。建设以昆明为中心,连通曲靖、玉溪、楚雄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实现昆明与周边城市之间1小时通达。
' D0 w2 i1 {% {4 c9 M
7 l7 F2 _! s8 z% M8 R$ H: p  ~  (五)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能力。贯彻落实公共交通优先政策,统筹城市发展与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等建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杭州、合肥、南昌、长沙、贵阳、昆明、宁波、苏州、无锡等建成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充分利用现有铁路资源,积极推进市郊铁路建设。提升公共交通枢纽场站规划建设水平,基本实现大城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左右。强化城市主干道路建设,完善路网结构,改善微循环系统,优化交通组织,广泛应用智能交通技术,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加强静态交通管理。进一步推动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
+ r& w  s9 D, t) G7 N' K9 @) Z% p4 Z. V% d
  (六)改善乡村交通条件。以满足农村交通需求为出发点,继续实施以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的通畅工程,加快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乡镇,覆盖行政村的乡村公路网络,实现上中下游地区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100%。实施县乡道改造和连通工程,提高乡村公路骨架网络质量。实施乡村公路的桥涵建设、危桥改造以及客运场站等公交配套工程,加强乡村公路的标识、标线、护栏等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公路安全保障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实现乡镇、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
0 _( W; U; M7 p- u9 K$ F: |8 Z
' h) T3 W4 W$ j) N1 ~   六、保障措施7 `& t& F* ]6 H8 i5 O
. o* K) i& g; p! q6 }5 H* V/ P! u) E
  (一)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交通发展投融资方式,进一步完善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投融资机制。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铁路发展基金募集规模,优化结构和投向。创新轨道交通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模式。完善普通公路投融资体制,建立以公共财政为基础,各级政府责任清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投融资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性资金对普通公路建设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中央资金对内河航道和中西部支线机场的投入。开展综合交通枢纽开发试点工作,并给予必要政策支持。
2 D& c/ U0 h; y9 ^2 P8 T; w$ x: j* ^! w" z3 R2 u  W: `& w
  (二)拓宽交通建设融资渠道。抓紧制定鼓励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破解融资瓶颈。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保险和各类融资性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支持。推进经营性内河水运工程市场化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满足城际铁路、普通公路、内河航道等建设资金需求。( c3 C! u% a3 U4 w  w
% c2 e. @( O6 ]! F! B
  (三)加快推进船型标准化。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创新金融业务和产品,鼓励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大力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积极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经济高效船舶,加快淘汰低效率高污染老旧船型;坚持安全第一,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使用专业化船舶运输危险品。抓紧推广三峡船型,充分释放三峡船闸通航潜力。根据跨江桥梁净空高度、航道水深和运输需求等条件,积极发展江海直达船型,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 q; q7 I4 p$ _6 {; R& Q

, }( [( T3 v& _2 q: N) [  (四)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推进铁水、空铁、公水等联运发展,扩大辐射范围,提高联运比重。抓紧制定多式联运标准规范,完善运输装备技术标准体系,推广标准合同范本,统一多式联运单证。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鼓励大型港航、铁路和公路运输企业以长江为依托开展多式联运业务,构筑长江黄金水道快捷高效的进出口货运大通道。充分发挥“渝新欧”、“蓉新欧”、“义新欧”等既有通道作用,优化整合中欧通道国际集装箱班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运输平台。整合航空货运资源,加快发展现代航空物流。推动联运企业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提高联运效率。1 c) w! }8 o2 b+ K% B* O

" W. q5 z0 S+ \: W- a) b) n  (五)提升智能服务和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全面感知、广泛互联、深度融合、机制完善的智能航道技术体系,健全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和不停车收费系统。全面推动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城市交通等客运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智能物流网络发展。提升交通行业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水平,加快建设长江干线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水上安全监管和应急救助体系。4 N, h6 P0 ~8 t" w9 b

% g. S& N& c3 a( K5 b  (六)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强长江干线岸线管理和保护,严格水域岸线用途管制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探索以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岸线使用人和港口岸线有偿使用办法。鼓励大型港航企业以资本为纽带整合沿江港口资源。对规划通航河流,水利水电梯级开发应同步建设或改造现有通航设施。进一步优化运输组织,改进船舶技术条件,推进节能减排。鼓励内河船舶使用液化天然气等清洁燃料。完善船舶污染防治标准,加强水上危险品运输监管、船舶溢油防治和污染物处理,严格控制船舶污染排放。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在城市公共交通、出租运营和城市配送等方面的推广应用。0 v5 N& z' z9 S" g! T7 e) P$ o, P& T

' I3 H# G6 \. r) Q* e$ [  (七)科学组织项目实施。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区分轻重缓急,有序推进项目实施,避免一哄而上。加快畅通长江黄金水道项目建设,优先实施消除铁路“卡脖子”和公路“断头路”、“瓶颈路段”工程。抓好铁路公路连接线建设,解决进港铁路、高等级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过江通道研究论证,通道选址、过江方式(隧道或桥梁)和建设方案等均应满足通航、岸线利用、防洪等要求。: |# E8 L/ p+ v" l  c; Y

0 \) j% X# d1 F( a- H9 s   七、规划环评
$ `8 d  Z, e! \( ]/ G( a7 k. ^8 F3 H9 T
  (一)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本规划实施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占用、生态影响、污染排放和社会经济影响等四个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会消耗土地和大量物资资源,并可能对局部地区地理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同时,运输装备运营和服务系统运行向周边环境排放废气、污水、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物,影响环境质量。规划期间,预计长江经济带将新增交通用地约50万公顷;新增能源消耗260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速5%左右。4 w  L* T4 L' K( {0 k/ w

* h1 V4 o5 J* m3 i" t0 f. }! G. D+ \  (二)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本规划与国家相关政策和发展战略规划保持一致,以建成横贯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目标,发挥交通对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引导和支撑作用。从与国家相关战略规划的协调性看,本规划较好地体现了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以及沿江有关城市总体规划等的衔接。本规划提出的项目将在国家“十三五”时期有关建设规划中进一步落实,同时充分吸纳相关专项规划环评工作的成果,不突破相应环评结论,并将有关环评结论作为后续规划实施的依据。4 Z/ Z# y, q( {  d2 ~7 w# _# P

' j# U* z) L# C/ F$ C& J- I  (三)预防和降低环境不良影响的措施。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优先发展轨道交通、水路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鼓励轨道交通、公路等共用线位、桥位资源,减少土地占用。鼓励建设公用码头,提高岸线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先进适用的运输节能减排技术,采用新型节能的运输工具,推行更高的排放标准,鼓励使用清洁能源,逐步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能耗、低效率的运输设备,提高铁路电气化水平,实施营运车船燃料排放消耗限制标准,推广清洁环保车辆。* p9 f  J- ^; O! o2 O5 O  t
  ~# i9 [- |8 h, j4 ^. w4 Z, H. \
  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恢复和污染治理。切实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做好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合理设计项目线路走向和场站选址,避绕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等环境敏感区域,保护生态环境。注重景观修复,积极推动生态恢复工程和绿色通道建设,积极恢复和改善交通建设中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大力推广采用环保新技术,促进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鼓励运输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加强交通运输领域工业“三废”和生活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机动车尾气净化工作。" d) p/ p/ }9 D6 F9 u. J8 M, t  Z  x+ T
7 }# s% H4 t" D
  完善环境监控体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严格项目论证审核和土地、环保准入。规范管理制度和监测方法,强化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建立完善、统一、高效的环境监控体系。' t( X' e2 X0 }% ?& v' L

3 c0 q% E4 G" m   附图:1.长江经济带地理位置示意图
4 W. y4 _( M. ?7 I1 |( I! x! `( d" G6 e9 f6 p
   2.长江黄金水道布局示意图% I/ ~8 g/ J  x; M% f
1 d) t7 G6 D  @1 z
   3.长江经济带铁路网规划示意图+ h* D+ T& D: T' R! Z* K

1 v+ e" g6 Q* n# Z3 o& T9 u6 }# O   4.长江经济带国家高速公路网布局示意图
: w* \% h% E% }/ \+ z5 [3 T/ r: k
   5.长江经济带机场规划示意图" n; a. J* l" V) z

1 E3 F6 e5 O* ]1 X2 x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评论10
回望瞬间 发表于 2014-9-26 08: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0857003a3eb5158ee21a11.jpg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望瞬间 发表于 2014-9-26 08: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0857003a3eb5158ee21a12.jpg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望瞬间 发表于 2014-9-26 08: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0857003a3eb5158ee21a13.jpg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望瞬间 发表于 2014-9-26 08: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0857003a3eb5158ee21a14.jpg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ihuanfei 发表于 2014-9-26 08:46: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看完得有耐心。顶一个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舍能佛 发表于 2014-9-26 10: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 }; |% n* }1 |
楼主辛苦了。文章很长,但很多信息与潼南今后的发展相关,可重点看成渝城市群的内容。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爱你不出声 发表于 2014-9-26 10: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渝西地区有大大的发展了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望瞬间 发表于 2014-9-26 13: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构建成渝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打造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一主轴、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建设以重庆至成都铁路客运专线为主通道的运输主轴,重庆中心城区连通万州、涪陵、江津、永川、合川等区(县)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成都连通德阳、绵阳、遂宁、南充、广安、达州、资阳、内江、自贡、泸州、宜宾、乐山、眉山、雅安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实现重庆、成都之间以及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 g) }2 c+ u) ]
- @% j" H! `! F* H/ i% |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贵重 发表于 2014-9-26 15: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很长,但很多信息与潼南今后的发展相关,可重点看成渝城市群的内容。* \+ X; F! y& O
[s:322]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信息举报|无图浏览|用户申诉|手机版|APP客户端|涪畔生活 ( 渝ICP备14010238号-7 )

GMT+8, 2025-5-20 21:12 , Processed in 0.04062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