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100|回复: 3
收起左侧

潼南人的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16 17: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四川成都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重庆潼南更是一片诗的热土。从宋代开始,在这片热土上出生、工作、生活和安眠的著名诗人辈出,都曾各领一代风骚,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如五代至北宋初的著名道士诗人陈抟,他是我国10世纪著名的易学家、道教学者和诗人,为宋明理学的先驱,被道教界尊奉为“陈抟老祖”。他的自撰楹联“开张高岸马,奇逸人中龙”是其奇伟一生的绝妙写照;他是一代高隐,终身隐居,以道抑君,影响了五代、宋初几代王朝的政治;他是一代“高道”,高卧武当山、华山60年,创作的易图秘传后世,成为宋明以后图书学派的开山祖师;他是一位学者,精通易学、医学、养生学,在中国道教史、哲学史、人体科学史上都占有显要的地位;他更是一位诗人,才华出众,颇以诗名。
    宋代著名高僧诗人雪窦重显,他是佛教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系禅宗云门宗大师,弟子将其所拈提前代公案的故事整理为《雪窦和尚拈古》一百则,将其颂举前代公案的故事整理为《雪窦和尚颂古》一百则,将其接引学人的公案整理为《瀑泉集》一卷,将其诗作整理为《祖英集》二卷。雪窦在世时,其英名已远播,诗文业已广泛流行。
    明代著名诗人吕潜,今存诗400多首,系诗书画三绝奇才,为宰相吕大器之子,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对吕潜诗很欣赏,现代大画家黄宾虹对吕潜十分推崇,称吕潜“文章气节,彪炳宇宙。”。
    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以及他的后裔“蜀中诗人之冠”张船山为首的三弟兄诗人(船山及其兄张问安、其弟张问莱)、三妯娌诗人(船山妻林颀、问安妻陈慧殊、问莱妻杨古雪),一家男女尽能诗,为古今诗坛所罕见。
    以及近代文坛当时的名流,胡适、江瀚、江庸、伍辉裕等为其作序,陈三立、吴敬恒、唐钺等为其题词的我国近代李清照似的较有成就的女诗人陶香九。
    毛主席亲笔书函特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的我国司法界前辈及陈毅诗友的著名诗人江庸。
    在重庆渣滓洞狱中,与何雪松、古承铄等19人秘密组织“铁窗诗社”,并写下著名长诗《黑牢诗篇》的革命烈士诗人蔡琨,又名蔡梦慰等等。这些在重庆潼南出生、工作、生活和安眠的著名诗人,他(她)们给中国灿若繁星的诗坛增添了异彩,更给重庆潼南的历史文化增加了厚度。这些诗人都名传当世,史册留芳。
    无疑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会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但认识到这一点是一回事,要去利用它又是另外一回事。从重庆潼南建县以来到至今为止,笔者还没有看到权威性的全面性的介绍重庆潼南历史文化的史料,对于这么一个厚重的历史文化大县来说,真是一种遗憾。
    为了深入挖掘重庆潼南的人文历史,提升重庆潼南人文历史文化内涵,为重庆潼南经济社会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近期,重庆潼南决定编辑出版一套人文历史文化丛书,其中要编辑出版一本有关重庆潼南历史以来的诗词总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喜讯,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大工程。要完成这样一个大工程,并由本人担纲,因时间仓促,书卷贫乏,学浅心拙,这实在是有些难为。因为重庆潼南至古以来,一直分分合合,历史相当复杂。要选编历史以来已知的在潼南出生、工作、生活和安眠以及歌咏潼南的外地诗人简史及作品,这无疑是大海捞针。
    要说已知的,从唐宋元明清到现代,笔者知之甚少。既然是历史以来,就首先要弄清历史。笔者通过读史,查阅相关资料和多方论证,大体理出了这么一条脉络: 重庆市潼南县域在周秦之际属巴国和蜀国。周代,今四川地区分割为巴、蜀两国,潼南涪江一带属蜀国,琼江一带属巴国。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潼南分隶巴、蜀二郡。
    西汉高帝时,今潼南涪江一带属广汉郡广汉县。武帝时,今潼南琼江一带属犍为郡。
    三国蜀汉时,今潼南涪江一带属广汉郡德阳县,琼江一带仍属犍为郡。
    西晋时,李特据蜀,设德阳郡,领德阳一县。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新置遂宁郡(郡治在今县境大佛乡下县坝),领德阳县。东晋孝武帝(373~396年)在位时,分德阳县设晋兴县,县治在今潼南县玉溪镇青石坝,为潼南境内置县之始。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晋兴县更名始兴县,隶怀化郡。
    北周改西魏东遂宁郡为石山郡,始兴县隶石山郡,领今潼南涪江一带。北周另置安居郡,今潼南琼江一带隶安居郡柔刚县。
    隋初,废郡置州,始兴县隶遂州,柔刚县隶普州;另于今县境崇龛乡置隆龛镇。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改柔刚县名安居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始兴县名青石县,今潼南县境分隶安居、青石两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遂州改称遂宁郡,青石县隶之。大业十二年(616年),升隆龛镇为隆龛县(县治在今光辉乡瓦子堡),辖今潼南琼江一带,隶资阳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遂宁郡复置遂州,仍领青石县。武德二年,复置普州,隆龛县隶普州。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分青石县置遂宁县(县治在今大佛乡下县坝)。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改隆龛县名崇龛县(避玄宗李隆基讳)。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合州铜梁县,移县治于东流溪坝(今汇集乡戴场坝)。唐代,今潼南县境为青石、遂宁、崇龛、铜粱四县辖地,治所均在潼南境内。
    北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降崇龛县为镇,并入安居县(县治在今遂宁市安居坝),隶普州安岳郡。神宗熙宁六年(1703年),青石县并入遂宁县,次年,复置青石县。宋代,今潼南境地为青石、遂宁、安居、铜梁等县辖地。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铜梁县治自戴场坝迁巴川镇(今铜梁县城),原铜梁所属戴场坝一带划归遂宁县。至元十九年(1882年),并遂宁、青石二县入小溪县(县治在今遂宁市中区),隶遂宁州。至此,县境不再设县治。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降遂宁州为遂宁县,并小溪县入遂宁县,隶潼川州。潼南全境为遂宁辖地。洪武十年(1377年),并蓬溪县入遂宁县。十三年(1380年),复分置蓬溪县。遂、蓬分县,今潼南县境涪江左岸地域属蓬溪,涪江右岸地域留遂宁。
    清顺治十年(1653年),并遂宁县入蓬溪县,十七年(1660年),复分置遂宁县。蓬、遂再次分县,划界仍旧。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潼川州为府,领三台、射洪、盐亭、中江、蓬溪、遂宁、安岳、乐至等八县,直至清末。
    民国元年,新建东安县,由省直辖。次年废省改道,东安县隶川北道潼川府。民国3年,川北道改名嘉陵道(道治阆中),东安县更名潼南县。民国18年,废道府建制,潼南县由省直辖。民国24年,实行行政督察区制,潼南县隶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专署驻遂宁)。
    1950年,四川省划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区,潼南县隶川北行署遂宁专区。1952年9月,四个行政区合并为四川省,潼南县隶四川省遂宁专区。1958年遂宁专区并入绵阳专区。潼南隶属绵阳专区。1976年1月,潼南县由绵阳地区改隶江津地区。1981年,江津地区改名永川地区,潼南隶属永川地区。1983年4月,永川地区并入重庆市,潼南县亦隶属重庆市。
    细细算下来,在今重庆潼南境内先后有18个朝代20次设立过县置。仅从这一点来看,也足以反映重庆潼南历史文化的深远。顺着这条脉络,笔者从能及的资料中一直细心地寻找着,从“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新置遂宁郡(郡治在今重庆市潼南县境大佛乡下县坝),领德阳县;东晋孝武帝(373~396年)在位时,分德阳县设晋兴县,县治在今重庆市潼南县玉溪镇青石坝,为潼南境内置县之始”这些史料来看,笔者发现重庆潼南才是真正的四川“遂宁郡”和“遂宁”的发祥地。难怪,唐宋元明清期间的不少历史文化名人,都注明的是四川“遂宁人”,很少发现名确注明的重庆“潼南人”。殊不知,这其中的不少历史风云人物都诞生在重庆潼南这一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只是重庆潼南后来没有沿袭曾经的名字。从这一点来说,重庆潼南是有一点吃亏。吃亏的原因是,我们没有自觉去深入挖掘重庆潼南人文历史文化内涵的学者和人才;更为重要的是,潼南以前没有高度重视这一文化大工程,让我们积淀的历史文化白白的流失了不少,没有使它们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而重庆潼南如今能做的和应该做的就是,尽可能地组织人员系统地进行收集、整理,然后找到一些证据证明曾经四川遂宁、蓬溪以及外地历史上的很多人和事其实是发生在重庆潼南属地上的,继而将其更正、完善为重庆潼南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笔者要做的就是在这一本诗词总集中,尽可能的把在重庆潼南历史上的诗人简史和代表作品以及外地诗人写潼南的作品整理出来,为重庆潼南人文历史文化工作,尽一点绵薄之力。
    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我发现两个使我特别震惊而又纠结的名人。一个是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关于他的出生地,共有三种说法:一曰陈抟为亳州真源人(今河南鹿邑县);二曰陈抟为普州人(今四川省安岳县)。三曰陈抟系重庆市潼南县崇龛镇人。
    为弄清他真实的出生地,我搜集了大量资料,终于在1988年的《历史大观园》及以后的《重庆政协报》、《我爱潼南》一书中,找到了一篇权威性的论证文章。
    据《四川通志》、《舆地纪胜》记载,由于重庆市潼南县的古崇龛镇辖区的变迁,崇龛先隶属于普州(今四川安岳县),后划属于遂州(今四川遂宁县)。直到民国元年,重庆市潼南县建县,才又將崇龛镇划归重庆市潼南县,故而形成一地多说,其实,称陈抟是四川省安岳崇龛人、遂宁崇龛人,抑或是重庆市潼南县崇龛人都是一回事。因崇龛今划归重庆市潼南县,因此人们均认同陈传的戶籍应在今重庆市潼南县崇龛镇,其根据是:
     历代名人著作中皆多称陈抟为“西蜀崇龛人” 。如宋初李宗諤所著《祥符經图》中,称陈抟是“西蜀普慈(安岳古称)崇龛人”。明代文学家楊慎在他的《太华山歌送陈子学巡方三泰》詩中写道“君家老仙旧隐处(自注陳希夷崇龛里人),丹垆石榻荒苍台 ”。再有《潼南县志》乡贤一章中,首列其名,并记称:“陈抟,普州崇龛里人,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离家归居于武当九室岩”。就连陈抟本人,在他所著的《易龙图》的自序中,也称自已为“西蜀崇龛人” 。
    《潼南县志》及崇龛明月山一带更有众多的商敘和传说。如:《潼南县志》有记:“柏梓鎮(崇龛的邻镇——作者注)有庞君者,常访抟于崇龛,抟飨以梨,世传柏梓为陈抟种梨之地” 。金石一章又记:“明月山之‘明月山’3字,为北宋陈抟希夷书” 。同时,明月山上还有陈抟洞,传为抟读书之处;洞内还有石床,石凳,石龛等遺跡可寻。崇龛鎮西郊还有“铁盔寺” ,寺下有“会仙桥” ,传为陈抟与寺僧对弈之地。桥旁有“八角井”,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传说井侧曾住有一个穷生,家有老母,十分贫困。一日陈抟路过这里,怜其贫苦,便赠与丹药一包,命穷生投入井中,自有妙用。那贫生半信半疑试之,果然一夜之间井水竟变成了醇酒。从此那穷生就靠卖酒为业,家境也逐渐富裕了起来。3年后,陈抟再过此地,问及穷生如今家境如何?穷生答道:“家境到好了,可惜就是没酒糟喂猪呵!”陈抟听了不禁仰天长叹:“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凉水变酒卖,还嫌没酒糟!”说罢,向井下吹气三口,那井里的酒便又变成了凉水。从此,陈抟忌恶妒世就隐居毕山去了。
    由于上述区域的变迁,所以在四川安岳县及其所属的龙西镇,白水场一带当时均属崇龛的辖区,所以也有许多陈抟的遗迹和传说。更为奇特的是在崇龛邻近的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的石壁上,有“福” “寿” 两个石刻大字,字高一点五米,下刻有“陈希夷书”四字落款,这便是陈抟的墨迹,二字的书法奇特,构思巧妙。有人发现粗看是“福”  “寿”二字,细看则字中有字,字中有对,字中有诗。如“福”字,细看则由福、给、於、田四字组成;再看那“寿”字,其中若隐若现地藏着林、富、佛、寿四字。不知是哪位细心而聪明的人还发现,这隐藏其中的八个字,又恰是一副绝妙的对联和四言古诗:“富林佛寿,田给於福”。不是么?植好林则佛佑长寿,种好田则给你幸福,还真有点哲理呢!此外,重庆潼南古崇龛早在宋代就建有陈抟庙。看来,重庆潼南崇龛古镇早已为陈抟入了户!只是宣传没有跟上,不到位。因此,外界人士知之甚少!
    第二个名人就是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据《潼南县志》和1987年的《潼南文史资料》记载:“张鹏翮遂宁人(潼南原属遂宁),而其父子墓均在潼南县境三汇场(今潼南县小渡镇)庆元山。”其父子墓茔、张公祠、摇亭碑均有迹可寻。
    张鹏翮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是清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水利专家,也是一位独具特色的书法家和诗人。传世著作十余种,有《冰雪堂稿》《如意堂稿》《奉使俄罗斯行日记》《治河全书》《兖州府志》《遂宁县志》等。张鹏翮系清代贤相、名臣,康熙帝赞之:“天下廉吏,无出其右。”张鹏翮是与狄仁杰、姚崇、包拯、况钟、于谦、海瑞、于成龙齐名的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八位清官。
    更为重要的是张鹏翮是清代入川后张氏家族中的先辈诗人,从他开始,张氏家族,有诗文流传至今者,有张懋龄 、张懋诚 、张勤望、张勤淑、张顾鉴 、张问安、张问陶、张问彤、张问莱 、张问端、陈慧殊 、林  颀、张  筠 、杨古雪、张瑶缃等,多达50余人,是名符其实的“诗人世家”,人称“一家男女尽能诗”。名扬巴蜀,领一代风骚,为古今中外诗坛所罕见。
    据笔者查证,张鹏翮之祖张应礼(1578—1638),曾率明军与张献忠部激战于重庆市潼南县龙多山。其父张烺(1627—1715),也是一个清初名人:清康九年(1670年)敕封徵仕郎内宏院庶吉士。十四年(1675年)诰封奉政大夫,刑部山西清史司员外郎加一级。二十三年(1684年),诰封中憲大夫,山东兖州知府。二十七年(1688年)诰封中憲大夫,兵部尚书提督左理事官。三十六年(1697年)诰封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四十二年(1703年)诰封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河道,提督军务。五十二年(1213年)诰封光禄大夫,户部尚书加三级,晋赠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史部尚书。
    据记载,张鹏翮生前曾多次游览重庆潼南大佛寺,并留下吟咏诗文。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张鹏翮34岁,在故里丁母忧守制期满,遵旨还京,其父亲张烺、二弟鹏翼、三弟鹏举,一同将张鹏翮送至大佛寺(今潼南县大佛寺),并同游大佛寺。张鹏翮看见明代遂宁席氏“三凤”〔即嘉靖时太子太傅、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席书(1461—1527,谥文襄)、吏部侍郎席春(1472—1535,号虚山)、户科给事中、光禄少卿席彖(1476—1521,号海山)三兄弟〕在大佛寺的题壁诗,作《壬戌春余同二、三两弟侍先大人游大佛寺,见席文襄公及虚山送季弟海山谪判夷陵诗,今遵旨假满还京,重经此地,抚今追昔,不胜感怆,《次石壁元韵》云:“苦忆灵椿老树花,鹡鴒逐队舞晴沙。今来胜迹无寻处,惟见飞鸿带落霞。”张鹏翮后来还撰有《题大佛寺》诗,云:“涪江东渡古城头,缥缈云飞百尺楼。问月亭中人已去,南禅寺下水空流。山连来鹤千峰暮,树集鸣禽万壑幽。回首可怜戎马地,夕阳衰草古今愁。”雍正二年(1724),张鹏翮76岁,请假回蜀省墓。是年正月,张鹏翮抵乡。二月十五日遵旨回京,路过大佛寺时,月夜游览了大佛寺东岩黄罗帐、石磴琴声(又称七情台、大佛洞)等名胜古迹。张鹏翮《过重庆寄弟》诗云:“画船东下雨初晴,日暖风恬客棹轻。大佛寺前看月色,黄萝帐外听琴声。邮亭又送行旌发,驿馆重经候吏迎。迢递千峰随路转,夕阳回首望渝城。”
    张鹏翮多次游览、吟咏重庆潼南大佛寺,表现出张鹏翮对故乡山水的热爱。
    此外,乾隆五十七年(1792)春,张鹏翮的后人,清代著名诗人张船山也由京师返故乡省亲,到庆元山(今潼南县小渡乡月山村)拜扫了高祖张鹏翮祠墓。2011年四川省蓬溪县政协相关领导和文史人员与重庆市潼南县政协领导及文史人员一同到潼南县小渡镇月山村庆元山进行了考察,并在月山村二社庆元山下祠堂湾,访问到了一位叫张清模的老人,他是张烺第十一世孙,张烺、张鹏翮父子墓的守墓人。另外,在这一带,至今都还生活着不少张鹏翮的后人。
    据了解,庆元山,又名月山,明清两代皆属四川省遂宁县所辖;民国元年(1912),由蓬溪县划出东乡11个场镇,遂宁县划出上安里、中安里、下安里17个场镇,取东乡及上中下安里联合设县之义,成立东安县。民国三年(1914),因其地处潼川府(治四川省三台县)之南,更名为潼南。庆元山亦划入潼南,今为重庆市潼南县小渡镇月山村二社所辖。此外,庆元山相联张鹏翮祖籍地——四川省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大樟树湾。而黑柏沟位于遂宁东部,距遂宁城10余公里,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也均为遂宁县所辖。1954年,黑柏沟始划归四川省蓬溪县管辖。由此可见,张鹏翮与重庆潼南的关系,说他是曾经的遂宁人也好,说他是现在的潼南人、或者说蓬溪人也好,都说得过去。总之,他至今都安眠在重庆潼南这片诗歌的热土上,他与重庆潼南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他,张氏家族中的先辈诗人与后辈诗人都为重庆潼南的人文历史增加了不少内涵和重量。
    从宋代的陈抟、重显,明代的吕大器、吕潜父子,清代的张鹏翮及张氏家族诗人之后,重庆潼南一直是一片诗歌的热土,到了近代、当代,又相继涌现出了陶香九、王若苏、蔡琨、刘辉豪、王宗治、李谊、钱光培、孙顺忠、唐跃生、蒋浩、杨柳、达夫、杨树弘、蒋芸徽、彭勇、谢华、、陈默、黄化斌、李毅、魏国英、周冬梅等一批著有诗集并有一定影响的诗人。
    特别是生活在潼南这片热土上的诗人,近年来写诗的热情高涨,与全国各地开展的诗歌活动不断。在加入重庆市作家协会的会员中,有一大半都是诗人,近年已出版诗集数十部。潼南县作协和个别诗人还出资与重庆市诗词学会、永川区、大足区文联,联办了《大风》和《渝水》诗刊,近十年,正逐步从重庆,走向全国。
    此外,重庆潼南县近年来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已多次邀请全国著名诗人到重庆潼南采风,如《星星》诗刊主编梁平、常务副主编龚学敏以及鲁讯文学奖得主傅天琳等一大批全国著名诗人,都先后来到蕴涵丰富诗性的重庆潼南,歌咏重庆潼南,把重庆潼南的一段段人文历史,甚至一株株花草树木,都变成了一首首诗歌。
    重庆潼南的诗人辈出,佳作累累,就像涪江水,不舍昼夜,滚滚奔流,为重庆潼南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积淀。
    重庆潼南,它不仅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原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任书记杨闇公、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白冰的故乡;重庆潼南,它更是中国诗歌的故乡!
     
发表于 2015-9-17 06: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此事做成,有意义。{:325_26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7 20:54:23 来自手机WAP | 显示全部楼层 IP:天津
惊叹:潼南的历史还这么悠久?诗人这么多?没想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7 23: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好帖!!!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