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2787|回复: 96
收起左侧

百年大旱,百年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6 13: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东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百年大旱,百年反思

——直面重庆水利




   2006年的夏天,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考验着重庆这个年轻的直辖市。在100多个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市委、市政府临危不乱,科学决策,指挥若定,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带领全市人民按照“五确保”、“四抗”的目标要求,夺取了抗旱救灾的全面胜利,开创了危机管理的典范。

水利部门作为全市水资源统一管理、调配和兴水利、治水害的主管部门被历史性地推向了最前沿。全市水利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未雨绸缪,科学分析旱情趋势,合理制定应对措施,充分发挥已成水利工程抵御自然灾害的作用,尽最大努力降低了旱灾损失,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全市抗旱救灾工作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我们欢呼取得抗旱救灾伟大胜利的同时,也让我们每一位重庆人,尤其是每一位水利人深深感受到了切肤之痛、锥心之痛。痛定思痛,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是:百年大旱暴露了我们水利工作的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百年大旱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措施才能更好地应对下一次的特大旱灾,或者特大洪灾?
 楼主| 发表于 2007-3-6 13: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百年大旱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



今年我市发生的特大旱灾是自1891年我市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总体上为百年一遇。

此次旱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干旱持续时间、强度、范围、程度、旱灾损失等“五个历史之最”:东北部的夏旱从5月中旬开始,伏旱较常年提早10~15天,导致夏旱连伏旱,至9月下旬旱象仍未彻底缓解,全市大部分地区总旱天数超过70天;各地日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3℃,降水大部分地区偏少9成,蒸发量偏多6成到1.8倍,气温、降水、蒸发量等主要干旱指标均为历史同期极值;37个区县出现特大干旱,受灾人口突破2100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近2000万亩,人畜饮水困难峰值数分别为820.39万人、748.78万头大牲畜;大江大河水位创历史新低,全市水利工程蓄水量只占到正常蓄水的1/3,2/3的溪河断流,275座水库水位处于死水位,472座水库、3.38万口山坪塘干涸见底,1081个乡镇(街道)中有2/3出现供水困难(其中区县级政府所在地7处);旱灾直接经济损失90.71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经济损失66.35亿元。

我市今年干旱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就水利方面来讲,主要暴露出三大问题:

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由于历史欠帐多,我市的水利现状与兄弟省市比,与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比,差距很大。全市至今没有一座大型农灌水库,中型水库量少个小,人均蓄引提水能力为135.5立方米,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31%;全市农民人均旱涝保收面积0.2亩,仅分别占四川的52%,云南的60%;全市还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没有解决,按现在的供水能力,全市有10余座县城、近500个乡镇在2010年左右将出现严重缺水。由于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应急抗旱水源工程不完善,水利设施的抗旱能力较差。特别是在持续高温、少雨、蒸发量大、地表水枯竭的情况下,目前的水利工程现状很难抵御大的干旱。在今年的特大干旱灾害中,全市有近500万人、400万头大牲畜需要依靠提水、引水、打井、送水等措施才能临时缓解饮水困难。

二、已成水利工程功能发挥不足

病险工程多,有水不敢蓄。全市2786座水库中,绝大多数建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建设标准低,工程质量差,经几十年运行,年久失修,老化严重,病险水库达1485座,近年来虽已整治了548,但仍有937座病险水库(不含今年因旱灾新增病险水库369座)急需整治,山坪塘等小微型水利设施的病险更为严重。为了确保防汛安全,这些病险水库和山坪塘实行空库运行或限制蓄水,工程蓄水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全市病险库减少蓄水4.14亿立方米,影响灌溉面积95.84千公顷,影响供水人口144.3万人。

渠系配套差、毁损严重,有水放不出。我市小(一)型以上骨干水利工程在完成大坝枢纽工程后,多数渠系配套不完善。而水库已配套的渠道,大部分为沿山明渠,易受山洪、滑坡损毁,且渠系输水损失大。近年来又受国家水利投入重点不在渠系配套方面的影响,加之区县财政投入少、配套差,组织受益群众维护渠系工作差,致使渠系配套工程建设难、完好率差。全市水库渠系配套完好率仅25%,而山坪塘基本没有标准渠系,只有简易的毛渠,且损毁严重,垮、堵、淤、漏的渠道占总里程的比重高达46.2%。全市有980座水库由于渠系不配套和毁损等原因,减少灌溉面积237.37千公顷,减少供水人口111.09万人,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小微型水利工程公益性功能弱化,水质污染严重,有水难利用。根据国家和我市的水利工程管理办法,水利工程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小(一)型及以上水利工程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落实了相应的管理机构,这些工程依靠上级扶持、多种经营维持基本运转,为抗击大旱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小(二)型及其以下水利工程多数由区县(自治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乡镇人民政府管理,由于管理经费不足,乡镇政府大都简单地采取了租赁、承包等方式出让水利工程的经营权,普遍存在经营权出让收入不用于工程管护和包而不管、管理粗放、监督管理流于形式的现象。由于经营者个人利益的驱动,多数塘、库都开展了养鱼和较大规模的养禽,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灌溉用水无法保障。今年全市有200余座水库因水质恶化等原因,减少供水人口23.44万人。

三、抗旱应急管理能力不足

抗旱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市及区县(自治县)都制定了抗旱应急预案,但应急水源、应急物资的储备落实较差。这一问题在干旱期间部分县城集镇暴露得十分充分,给抗旱工作造成了被动。

抗旱监测预报能力弱。我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滞后,水文、旱情监测站点少,水文站仅16个、水位站11个、雨量站128个,旱情监测试验站仅3个、固定点62个、移动点36个,且分布不均,代表性差,汛情、旱情收集上报手段落后,基本靠原始的电话和传真,调度、指挥反映迟缓;加之干旱预测预报能力较弱,特别是对中长期的旱情或汛情的监测、预警、预报精度不高。

指挥调度能力差。长期以来,我市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缺乏必要的统筹协调能力和手段,加之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较全国其他省市起步晚、投入少,信息收集手段差、速度慢,使防办值班人员成天主要忙于各类信息的收集、转达,而缺少时间和精力分析关键信息,研究决策建议,难以发挥参谋部和指挥调度中心的作用。

抗旱指挥机构、应急队伍人员不足。全市从事防汛抗旱的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市防办人员编制仅8人(在全国排名倒数第四,其他省市平均编制在26人左右,而国家要求省市级防办人员编制一般应在20人左右),区县防办人员一般只有3—4个,连起码的“四班三倒”防汛抗旱24小时值班都不够。我市现有市、区县抗旱服务队34个,但受抗旱服务组织体制和建设投入机制的制约,抗旱机具档次低、数量少,难以开展较大规模的抗旱行动。
 楼主| 发表于 2007-3-6 13: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主要成因分析



    百年罕见的特大干旱促人警醒,令人深思,通过深入研究,潜心分析,有五大主要因素值得认真反思:

第一,认识不到位

少数地方政府对水利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区县政府受多年风调雨顺的影响,没有充分认识水利的战略保障作用和可能出现的洪旱灾害的现实威胁,更多是考虑本届政府的事,需要的是当前利益和直接显现的政绩。而对具有基础性、保障性功能的水利工程、防洪工程的建设关注较少,本级财政对建设周期较长、政绩显现较慢的水利工程投入十分有限,在2003-2005年水利投入仅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1.45%,“重工轻农”思想较为严重,“重城市经济发展、轻三农问题解决”的倚重倚轻现象依然存在。

农民群众对农田水利投入缺乏主体意识。近年来,普遍认为修建农田水利工程是政府行为,形成了“政府建,农民用”、“有人建、无人管”的状况。同时,受到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习惯了“靠天吃饭”的生活,对于以水利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性不高。加之,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工程量大、技术复杂、投资大,有的基层组织缺乏应有的引导,农民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管护的责任主体意识严重缺位。

水利部门的自身建设还要加强。从全国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从确保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长治久安的角度出发,打好“直辖牌”、“三峡牌”,争取国家支持的思路不宽,力度不大;对落后的水利现状,饮水安全、防洪安全潜在的重大隐患给各级党委、政府汇报不够,向广大市民宣传不够;运用市场机制,广辟水利建设筹融资渠道,推进水利工程产权、经营权制度改革,调研不够,推进迟缓;对建立国家、受益群众稳定的水利投入机制研究不够;在中央投资、项目的争取中,重行业主管部门,发挥其他部委作用不够;机关处室的荣辱得失与区县水利事业的发展、重点工程建设没有建立必要的关联考核机制;水利队伍“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为重点的自身建设还应加强。

第二,水利投入不到位

水利投入不足。“十五”期间,重庆完成的各类水利投入较临近省市差距较大,仅占全国水利总投入的 2.62 %。我市大多数区县财政属“吃饭财政”,本来盘子就小、加上支出结构又不合理,使得在水利投入上难有作为,就算有一点投入也只能是撒胡椒面,进行简单的维修养护,治标不治本,普遍存在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状况。“十五”期间,市级财政水利投入10.02亿元,区县财政投入2.84亿元,均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年均增长速度仅为6%。

投融资渠道不畅。从水利投资主体看,主要靠政府投入为主,占整个水利投入的29%,社会资本、外行业投资严重不足;从投资领域看,财政投资主要集中在纯公益和准公益项目,社会投资主要集中在水电站、堤防工程等经营性、准公益性的项目,公益性、经营性项目的投资和效益没有得到平衡和兼顾;从融资渠道看,大部分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市级财政与金融机构(“十五”期间,市级以上财政投入51.41亿元,全部银行贷款66.17亿元,分别占“十五”水利总投入的29%、38%),社会资金少;从融资方式看,主要以政府资本金、项目收费权质押为主进行项目融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独资、联营、重组、并购,以及BOT等新型融资方式尚未有效形成。

水利投资分散,未能有效整合。目前政府对水利的投入渠道较多,财政支出分部门管理。不同渠道的水利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但由于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条块分割、相互之间协调不够、重复投入等问题,不利于统一监督、管理和协调,不能发挥其最大的投资效益。

第三,水利前期工作严重滞后

水利规划滞后。直辖之初重庆水利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水利建设毫无规划指导可言,从“十五”,我市才开始编制了一系列的重大规划,如《重庆市水利发展“十五”规划》、《重庆市水资源综合规划》、《重庆市主城区水资源规划》、《重庆市城市防洪规划》等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30余个,由于编制的起点不高,许多规划针对性、操作性不够强。同时由于我市的规划体系不够完善,规划编制时间、调整范围不统一,交通、水利、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旅游等规划未有效衔接的问题比较突出。

项目前期工作严重滞后。我市市级年均仅1500万元左右的前期工作经费,对开展一批重大的水利水电项目,可谓是“杯水车薪”。并且很多区县受“吃饭财政”的制肘,几乎对水利项目没有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从而造成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水利水电、防洪工程、病险水库、供排水、水土保持、农田灌溉等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相对滞后。

第四,良性的水利运行机制未建立

未形成合理的工程水价机制。水利工程原水水价低,阻碍了水利步入市场的步伐,是水利发展滞后的根本症结。在今年我市对第一批中型水库(仅17 座)的原水水价调至0.6元/立方米之前,原水水价仅为0.08元/立方米~0.20元/立方米、0.30元/立方米不等,水价与工程运行管护成本严重倒挂(据测算成本价平均在0.9元/立方米、1元/立方米左右),导致工程维护管理举步维艰,由于无钱可赚,无利可图,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不愿进入水利。
 楼主| 发表于 2007-3-6 14: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与此同时,我市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但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相比,与终端水价的水平及构成比例相比偏低。从执行效果看,虽然我们将发电取水的水资源费从0.001元/kw.h增加到0.005元/kw.h,但除地方小水电基本执行到位以外,占主体的国电、大电却因种种原因,无法执行,难以执行,每年减少近7000万元水资源费。

从水价结构分析,资源水价、工程水价(成本水价)和环境水价比例关系严重失衡,资源水价、工程水价(成本水价)在价格比例中明显偏低。水资源费和水利工程源水水价仅分别占终端水价的4%、25%;与制水水价和环境水价占终端水价的比例52%、19%不协调。如以渝北城市居民用水为例,居民生活用水终端价格为2.8元,水资源费为0.10元,工程原水水价为0.14元,污水处理费为0.7元;
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机制未形成。水利的公益性较强,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弱质产业特征十分明显。长期以来,水利行业计划经济的色彩十分浓厚,资金筹集“等、靠、要”严重,没有从自身运行机制上寻找出路,不是积极的通过“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手”,去拓展发展的思路,拓宽建设融资的举措,结果社会资本、金融资本难以进入,导致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力量和业主运作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还没有形成。

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尚未形成。尤其是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两工”的取消,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明显下滑。同时,客观上又存在着我市山区的农田水利建设难度大、资金投入大、受益程度不一致、受益户意见不统一等问题,在农村成功通过“一事一议”投工投劳,兴修农村水利工程的情况并不多见,当地村社组织村民投工投劳的难度也很大。据统计,2006年度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民投工14024万个,比2001年度下降了近38%,村组群众投入减少约14%。

科学的水危机应对机制未建立。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洪旱灾害频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目前我市还没有建立健全应对各类水危机的科学机制。主要表现在:水危机的基本应急协调机制未建立,各种应急预案缺乏预见性和可操作性以及相应的处理程序,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间的配合联动机制不健全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3-6 14: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第五,历史、自然原因影响了水利发展

受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影响,水利建设质量不高。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70年代末,水利工程建设主要靠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土法建设,工程建设技术标准、质量都较低。从上世纪80年代到直辖前,一方面国家对我市水利没有大的投入,另一方面又鉴于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难以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大修水利。近20年的日晒雨淋使得原有的水利设施未曾得到修缮,老化风化,毁损严重。直辖后,国家对我市水利的投资大幅增加,新建和启动了一大批中型骨干工程、重点城市防洪工程、大型灌区建设与改造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农村人饮解困、农村电网建设等工程。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依然未得到根本扭转。

三峡工程上马前的反复论证影响了水利发展。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受三峡工程影响,我市先后经历了近30年“不上不下”、“不三不四”的历史时期,国家大中型项目不在这一地区布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更是少之又少,严重不足。1950~1997年的近50年间,国家对重庆的水利投入累计不到17亿元,年均投资3542万元,人均仅1.43元,仅为当时全国平均水平的47%。

水系分散、地貌复杂的自然原因,客观上制约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市过境水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重庆特殊的地理、地质条件,过境河流在境内分布不均,江河水位变幅大,加之河谷深切,江岸陡峻,开发过境水每立方米平均投资达2000元左右,从江河提水每立方米约耗电1度;成本高、利用难度大。而当地水资源又比较短缺,水系分散,地形地貌复杂,地质条件差,难以兴建大型骨干水源工程,客观上加大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
 楼主| 发表于 2007-3-6 14: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五 点 启 示



    百年大旱促使我们必须认真深刻反思所面临的“水”问题,我们从查找出来的“水”问题以及成因的分析,可以从中得出一些重要的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大力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提升水的战略地位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面对今天越来越严重的“水”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重庆客观存在的水资源相对短缺、洪旱灾害频发、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资源浪费严重的“水”问题。在强调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工业需要水、水应该优先发展才能为工业提供支撑和保障,工业在发展的同时应该怎样保护水不被污染和破坏;在强调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做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如何兴水利、除水害;在重视农业的发展,不要把农业的丰收寄托在老天爷的帮忙,忽视水利的抗灾害、夺丰收的基础保障作用;在人人都知道离不开水的同时,要看到水也是一种宝贵资源,经过物化劳动之后还是一种商品。客观实践也更进一步证明,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不仅是农业的命脉,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

启示之二:必须充分挖掘水的市场潜力,全面推进水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

水资源的战略性,决定了水的一级市场必须由政府来监管、来调控,二级市场则由市场来调节,这就是水权市场的分配。市场的力量在于能够充分挖掘水资源的综合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政府监管的作用在于确保市场调节出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需要的公共效益、生态效益实现统一,在水的开发利用中保障社会公平。也就是说,通过行政和市场这两支手的有机作用,充分挖掘水的商品属性,让投资者“有钱可赚,有利可图”,去破解水利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去实现水利固有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在治水的方针上要用系统的、流域的观点和思路来规划水的开发利用;要从地表水与地下水统筹兼顾、相互补充的角度来思考水的特殊应急保障措施;要在强力推进水的开发利用的同时,更加重视水的节约和保护;要在挖掘水源的同时,更加重视水源的保护、治理和涵养;要在重视水利设施的防洪、灌溉等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加重视它在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方面的效益;要在重视利用工程措施有效调配水资源的同时,更加重视非工程措施对水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要更加重视当地地表水、过境水与地下水的统筹开发利用,发挥其相互调节的功能;要把防汛抗旱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进行更加有效的整合,充分发挥其防大汛、抗大旱的双重功能。

启示之三:必须建立权威、统一、高效的水行政管理体制

水是流动的,以流域或水文地质单元构成一个统一体。地下水和地表水相互转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相互影响。水的这种特殊性客观上要求必须实行统一管理。要根据水循环的自然特点,对水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等基本环节进行在政事、政企分开基础上的行政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从体制上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启示之四:必须大力培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开放、创新进取的治水精神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水资源供求矛盾的日益凸现,水利行业更需要注入一种自强不息、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开放、创新进取的精神,推动水利行业的不断前进。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发生深刻变化,计划经济时代一去不复返,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水利行业来说,更需要认清形势,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气魄,积极思考,主动谋求新形势下的水利发展模式,变百年大旱的危机为契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调动和发挥难得的全社会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开创水利发展的新局面。

启示之五: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治水的新经验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决定着治水理论的先进程度和水利实践水平的高低。是“征服自然”还是“人与自然和谐”,是追求眼前利益还是立足可持续发展,是片面强调生活、生产各自用水还是统筹考虑协调兼顾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这就决定水利的发展方向。在水利发展中,必须重塑人水关系,实现人水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量水而行。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更加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和管理,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合理安排工业、农业、生态等用水。
 楼主| 发表于 2007-3-6 14: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对  策  建  议



百年旱灾,需要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用辨证的方法、长远的眼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水利、自我反省、寻求解决的办法,最终实现水利的持续、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重庆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为此,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牢固树立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命脉的思想

没有水,连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都不具备,因水而起的纷争就不可避免,我们何谈经济社会的发展?何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何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何谈共享改革成果,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公平、公正?兴水利,除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安定,直接和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类的进步。

因此,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命脉的思想,充分认识水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将水利摆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位置,把加快水利发展当成弥补重庆历史欠帐、奠定重庆发展基础、实现重庆腾飞的头等大事来抓,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的水问题作为最大的政绩,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将水利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任期目标考核,建立和完善各级党政水利工作任期目标责任制。同时,将任期内水利工作的成效作为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及水利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考察内容,促使水利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确保水利工作从组织领导上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二、大力加强水利规划工作

水利的发展必须服务于、服从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谋篇布局。针对重庆水利历史欠帐大、基础设施薄弱、统筹调配难度大、区域经济发展快的实际,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利规划体系。要进一步深化大局观念,在着力抓好防洪、灌溉、供水、水力发电、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节约用水、水文测报等专业规划的同时,充分注重各专业规划间的衔接,按照重点突出、以点带面、效益优先的原则,分轻重缓急,使规划满足并适当超前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围绕需要编规划、根据规划建水利”的良性循环,充分体现水利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指导性。

要以水利规划为指导,按照“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论证一批”的要求,层层落实和保障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强力推进饮水安全、城镇供水、城乡防洪、病险整治、水土保持、排水治污、农村水电、小型水利和机电提(排)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将城镇供水、水力发电等效益型水利项目与农田灌溉、乡镇防洪等公益型水利项目充分结合起来,建立合理的效益补偿机制,达到以水养水、以电养水、以地养水、以多经养水、以资源换水利的目的。

三、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机制

(一)进一步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学习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建立市级水务局,形成从上到下的对口管理,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调度和管理,建立全市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

——推进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国办发〔2002〕45号的精神,抓紧完成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确保机构、编制和经费“三落实”,最大限度发挥工程效益。大力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由各区县政府牵头负责,在2008年前全面完成各类水利工程的确权颁证,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小微型水利工程、乡镇集中供水工程的产权、经营权制度改革。

(二)努力创新水利发展机制

——健全水利投入增长机制。加大水利投入的前提是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水利建设机制。各级政府要在继续用好现行政策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举措、新政策,才能有效吸引社会各界参与水利建设,逐步扩大水利融资渠道,最终实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水利投资政策研究,制定相应的财政投入的政策,同时出台包括贴息、补助等形式在内的配套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水利。水源工程、抗旱防洪、水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性水利基础设施应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为主,公益性水利工程的日常维修和管护支出应由同级财政给予保障。要加大各级财政信用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对水利建设进行5年以上的中长期金融贷款。

——构建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水利投入机制,关键是要实现水资源商品化,而要实现水资源的商品化,首先要构建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要合理调整水价结构,按照工业、农业与其他产业用水的不同用途、当地水资源状况与各水利工程的供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变化、社会承受能力等情况,按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逐步理顺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体系,确保水价的合理利润能吸引社会各界投资水利的积极性。

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管理条例》,按照“小步快走,逐步到位”的原则,逐年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争取在2010年使水资源费在居民用水自来水价格(不含污水处理费)中所占的比例达到15%,将发电取水水资源费标准提高到每千瓦时0.015元/千瓦时。同时积极向国家争取及早开征三峡电站水资源费。

——完善水利发展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水资源的商品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水利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对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水利工程,建立财政投入和社会融资相结合的投融资渠道;对以经营性为主的水利工程,建立放活市场、政府监管、多渠道融资的投资体制。要充分发挥市水利投资集团的投融资作用,除国家有特殊规定外的水利工程外,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吸引民间和外商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投资参与建设,广泛吸纳国内外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各级政府提供资本金资助、财政贴息以及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防洪工程要走“以堤造地、以地生财、以财护坡、滚动建设”的路子。按照“谁破坏、谁负责补偿”原则,建立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破坏补偿机制。

——努力构建节水型社会建设机制。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全民参与”的要求,依法加强对节约用水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尽快形成健全完备的节水监督管理体系。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大力发展节水产业,鼓励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节水产品。加强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中水回用利用率,减少工业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加强以节水为中心的农业灌区配套续建与改造力度,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灌溉用水方式转变。倡导节水文化,形成厉行节水的社会风尚和文明消费方式。

——建立水危机应对机制。为妥善应对洪旱灾害和黑龙江水污染事件等突发性水危机,要进一步加强水文水情、洪旱灾害等预警预测预报为重点的抗旱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构建水利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大力研究推广防洪抗旱减灾新技术、新材料和先进技术设备。要进一步加强抗旱防洪减灾专业和群众队伍建设,建立重大灾害群测群防、军民联防机制,增强应对各种水事危机和突发事件能力。要切实加快城市后备水源和战备水源建设,制定行之有效的水危机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从容应对。

四、依法治水,提升水利的社会服务功能

(一)健全水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水利的发展,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强有力的执法作为后盾。要认真贯彻落实《水法》、《防洪法》和《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抓紧制定水资源、水利工程、节约用水管理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修订水资源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及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的征收管理办法,及时研究出台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等规定。要维护水法律法规的权威性,杜绝行政干预、有法不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行为。

(二)加快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市县两级应尽快建立专职的水政执法监督监察队伍,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乡镇一级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专职或兼职的水政执法员,逐步构建完整的水政执法监察体系,切实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有效调解水事纠纷,严肃查处重大水事违法案件,营造和谐水事环境。

(三)全面提升水利的社会服务功能

进一步完善水行政许可制度,理顺水行政管理体制,规范水利工程审批程序,全面提升水利的社会服务功能。坚决取缔可要可不要的水行政许可事项,根据水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重庆实际,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合理划分水行政管理事权。进一步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减少不必要的水行政审批手续,促使水利为社会提供科学、快捷、高效的服务。

五、铸造“自强不息、不等不靠、开拓开放”的水利人文精神

百年旱灾铸就了“自强不息、团结互助、攻坚克难、志在必胜”的重庆抗旱精神。重庆水利经受住了今年夏天特大干旱的考验,重庆水利人在抗旱救灾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抗旱精神,为全市抗旱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要真正解决重庆面临的水危机,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重庆水利人必须将抗旱精神进一步深化,从重庆水利发展历史的事实出发,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尖锐的实际出发,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根本出发,铸就一种“自强不息、不等不靠、开拓开放”的水利人文精神,在全市不断掀起水利建设的新高潮。通过水利的大发展、大进步来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与全市其他行业一道来奏响构建和谐重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合唱。(完)
 楼主| 发表于 2007-3-6 14: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真的值得政府好好思考一下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3-6 14: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大家都來談談看法吧
 楼主| 发表于 2007-3-6 14: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百年大旱,百年反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