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552|回复: 1
收起左侧

《潼南文化》:杨尚昆记忆中的双江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5 22: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龙永久
    双江镇因两侧的猴溪和浮溪蜿蜒环绕而得名,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2003年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双江镇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孕育了杨公、杨尚昆、杨白冰等三位优秀儿子,为古镇平添了无限的荣耀和神秘。
公元1907年8月3日,杨尚昆诞生在双江镇旁的四知堂里,在他波澜壮阔的70多年革命生涯中,曾在古稀之年的1987年4月1日回到阔别62年的故乡双江,次年3月他荣任第四任国家主席。他从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岗位上完全退下来后,于1993年10月17日第二次回到双江。在他迈入90岁高龄时,于1997年4月1日最后一次回到双江,翌年9月14日便与世长辞。
    整整10年,不多一天,也不少一天。杨尚昆为什么在他人生辉煌即将登顶、成为退休老人、生命将要走完的三个最重要的关节点时回到双江?双江为什么让他魂牵梦绕?他归西后为什么要把骨灰安葬在故乡?这似乎都是一个个“谜”。读了《杨尚昆回忆录》,我们是否可见一些端倪。
    杨尚昆戎马倥偬几十年,官至国家主席高位,唯有不变的是乡音乡情。他记忆中的双江,交通便利,早在清朝初年就开始建场,每逢三六九,附近的农民纷纷前来赶场。到他记事的时候,小镇已经相当繁华,竟有“小重庆”之称。
    20世纪初叶的双江,滔滔的涪江从双江流过,上可通绵阳、平武,下可达合川、重庆。江面上穿梭忙碌的木船,把射洪、蓬溪、遂宁的盐巴,潼南的稻谷、土布运往重庆,换回外国人的洋布、洋油和洋火(火柴)。陆上交通,当时没有公路,但有一条驿道经过双江,还有两条石板大道,西通成都,东达重庆,驮货物的牛马,抬滑竿、轿子的轿夫,终年不断。邮路也通了,“邮政代办所”就设在杨尚昆家住宅前的店铺里,几名“步班邮差”步行到相邻的遂宁、合川两县的‘涉班邮差”会合,交换邮包,然后负责分发,每天风雨无阻,昼夜运行。这就告诉我们,双江是当时来往成渝两大城市的必经要道。今天的双江,驿道、石板道早已被205省道、渝遂高速所取代,水码头的影踪已无处寻觅,步班邮差早已被灭在历史的尘埃中。
  
    20世纪初叶的双江,全镇有300多家商号,分布在六条街上:中街最长,是贸易中心;西街可以称是“工业区”,有油房。醉房、票房等手工作坊;东街比较短,是屠宰行的专业街;北街濒临猴溪,以禹王宫为中心,除了经营盐巴、油饼等比较大的商号外,还有一批地主宅院,杨尚昆的家就在这条街上,人称“邮政局”;南街和附近的兴隆街,靠近涪江码头,行商、力帮的客栈,船工的窝棚和水运货物的堆场都在这一带,附近一条偏僻的老猪巷内,是赌场、烟馆和寻花问柳的场所。一到太阳下山,各街口的铁栅门一齐落锁,小镇简直像是一座没有高墙的城堡。如今的双江,从空中鸟瞰,回字型的民居建筑别具一格,老街的风韵犹存,禹王宫里书声琅琅,商贾云集虽少南来北往之客,但也不逊色当年。新街高楼拔地而起,错落有致。历史的沉淀和时尚动感,让双江更加迷人。
    20世纪初叶的双江,科举虽已经废除,但镇上没有一所高等小学,却有两座洋教堂,一座是镇东的天主堂,建于1911年;一座是兴隆街上的基督教福音堂,建于1912年。今天,我们走进双江,不但幼儿园、小学齐备,还办起了两所中学、一所职高。在“教堂”的传教士被扫地出门后,天主堂、福音堂遗迹尚存。若干年前,在潼南都很难见到一个“洋人”,随着杨公旧居、杨氏民居、四知堂的建成开放,不时就有高鼻亮、蓝眼晴的“老外”来双江寻幽揽胜,旅游观光。
    用中国“落叶归根”的传统,用革命引路人公四哥在尖山子山麓安息来诠释杨尚昆十年三回双江和魂归故里诚然有理。我说的是双江的山,金龙山、银龙山环抱双江,山色青青;是双江的水,涪江流向嘉陵江,汇入长江奔向大海,碧水悠悠;是双江的人,他儿时看到的双江人,三次回乡见到和交淡的不同年龄层次的双江人,都是那么的淳朴、善良、友爱,乡情绵绵。……谜底,是否也可以说是故乡山、水、人对杨尚昆的深情呼唤。有词可证:“离乡少小思还,但未了乾坤待著鞭。……人去矣,唯深情犹在,蜀水巴山。”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22: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别声明:
    本版系潼南论坛与潼南文联共同主办,本文作品系潼南文学界的权威作品,授权潼南论坛发布,未经同意严禁转载,否则本网及潼南文联将保留向转载人员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