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406|回复: 7
收起左侧

《潼南文化》:我的文学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4 17: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重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我 的 文 学 梦
●张渝扬
    艺术是人类梦中的天国,文学好像是尘世中向天国焚烧的炷炷心香。
    许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受教师家庭影响,或是经人生逆境磨砺,沐巴渝风雨成长,这炷心香,从小至今一直在我中心焚烧,随我一路坎坷,伴我一路苦乐,走过世纪,永驻心灵。
    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在半个多世纪的蹉跎岁月里,我经历了大多数和我这个年龄段的城市青年不可回避的命运:自然灾害,十年动乱,上山下乡。沧桑岁月虽然夺去了我们老知青美好的春青年华,但却湮灭不了我们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正是这一段苦涩的光阴,成为我一生中无法抹去的青春记忆和难忘的生命经历,从而历练了我辈刻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养成了正直做人,认真做事的坚强性格,让我心态平和,直面人生,对生活始终充满激情。
    一个人爱好文学也许是一种缘分,更是无法设计的一种人生安排。因为,在我一生中,特别是在人生的转折关头,文学与我的生活,象我和共和国的命运一样如影相随。
    我的文学梦开始得很早,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是新中国十年我十岁就开始的,读小学时就已读完了《西游记》等四大古典名著和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为了买齐《三国演义》全套60集画本,我甚至把母亲给我的午餐钱省出来换书。六岁时,我学写的第一封信就是向远在沈阳军区医院的姑姑要书,姑姑接信后,竟从千里之外的东北给我寄来了《丘克和盖克》等当时流行的苏联儿童读物。那时文学书籍很少,这让我如获至宝,也给我幼小的心灵种下了文学的种子。我这个渴望阅读的少年,想不到20多年后,自己会成为一名业余作家,更不会想到50多年后自己也出版了三本文学专集。
   说起文学和写作,这还得从我的人生经历说起。
   文革中,由于把新中国十七年的文艺当作黑线来批, 不少电影和文学书籍都遭厄运, 除八个样板戏外,文化生活极为枯躁。 我下乡当知青后,曾被派性打成所谓的“反革命”关押审查,其罪状就是我在参加“红卫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时写了不少标语大字报,批判文章和偷偷阅读了当时被视为毒草的四大名著及《红日》等小说。谁知,就因为我在“审查”期间被逼无奈写的一份所谓“交待检查”却改变了我的命运。原来当时负责“审查”我的一位专案组负责人,后来当上了塘坝区团委书记、区长,正好又分管知青,却对我大加赞赏。在那个讲阶级斗争的极左年代,明知我家庭出身不好,又因派性挨过整,却点名要我参加胜利公社大仑山水库知青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水库宣传队,我专门负责写广播稿。又是因为采写了知青禹清福《寒冬堵漏为人民》的文章,竟被公社推荐到县知青办,遂又推荐到绵阳地区,不但禹清福被树为知青典型受到表彰还优先安排工作。我也因此被公社革委会推荐到胜利小学当初中班语文代课教师。1976年,粉碎“四人帮”,祖国和人民获得了新生,和新中国一样,这一年也是我命运的转折点,我返城当上了一名公办教师。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和教师的荣誉。在教学上十分负责, 一边黙黙教书, 一边参加中文专科函授学习,同时黙黙地写作。又是同样的原因,1984年我被调入县文教局工作, 有了更广阔的写作天地。就这样, 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县城,无论是做乡村教师,还是当国家公务员,也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我的业余时间大多是在阅读和“爬格子”中度过的。从开始写新闻、通讯,发表“豆腐块”,进而到写诗歌、曲艺、散文、小说、电影评论、群文理论、报告文学。我默默地坚持业余写作,直到2000年加入 重庆市作协,被文学圈黙黙地接受。随后我又介绍了20多名文友参加了市作协。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 县作协和县文联也先后成立, 圆了基层长期没有省级作协会员和县作协、县文联组织的梦。
   有人说,“写是为了不写”。意即以写为进身阶梯;有人说,“写是为了更好地写”,意即当官签字。我却认为,写是为了更纯粹地写。尽管我在农村写作时仅仅是为了想改变当“农民”的命运。但是,我仍坚持认为,写是为了更纯粹地写。因为文学是人世间最富有的精神矿藏。调到文化局以后,我曾有多次离开“穷文化”改行到上级部门的机会,但是,我只想平淡地工作,平淡地写作。我不追求发财,也不奢求当官,只想干一些自己喜欢干的事,读一些自己喜欢读的书,写一些自己喜欢写的东西。正是有这样的追求,使我能长期坚持业余创作,笔耕不辍。唯可慰者,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虽无大作,却小有收获,已发表了80多万字的作品。
   在诸多文学样式中,我偏爱报告文学。记得当初我学习写作,虽是从诗歌开始练笔,但是,自从我在‹人民日报››上看了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及黄济人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等报告文学之后,竟使我与之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又因为我酷爱电影,喜欢上了电影文学这一样式,早在40多年前,我竟自不量力地将报告文学《焦裕禄》改编为电影剧本。这是我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以报告文学为素材学写的电影剧本,并试着寄给了长影厂,当然被原文退回,至今还保留着手稿。现在想来真是幼稚。但从中可见我与报告文学结缘之久。但真正创作报告文学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末期,自从我根据古溪创办农民乐队的事迹写成的《农民的乐章》于重庆出版社《人间》杂志在庆祝建国40周年“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专栏发表,同时又被《艺术广场》、《重庆文化通讯》、《文星集》和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涛头壮歌》等多家报刊转载及丛书编入后,我对报告文学便有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我觉得,作为文学的一支轻骑兵,报告文学最能快速反映时代变革,讴歌祖国新貌。其文体灵活多变,人物事件真实可信。这种真实,包含着对人生的哲理、生命的感悟和人性的思考,能让我把许多想法通过报告文学讲出来。正是从一篇篇发表和获奖的报告文学中,我找到了创作的自信。
   结集出版“潼南名人记实”报告文学《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本书的想法是早就有的。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我一直想把这些年发表的作品分报告文学集,诗歌散文集,评论理论集结集出版。作为时代的纪录者, 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创业, 攺革开放的玌代化建设; 阳光与乌云, 欢笑与泪水, 都在我作品中有真实的体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对社会及个人带来的巨大影响和深刻变化。潼南县是共和国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故乡,也是名冠中华的金佛圣地。这里风光秀美,人杰地灵。悠久的历史文明孕育了一批批仁人志士。从一代高道陈转老祖到清朝廉吏奚大壮;从辛亥革命功臣杨宝民到世纪伟人杨尚昆. 杨闇公;从女诗人陶香九到黑牢诗篇作者、红岩英烈蔡梦慰;从重庆的川剧名净“活曹操”唐彬如到成都的川剧名旦廖静秋等一代名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来的各界独领风骚的潼南骄子,劳动模范,时代先锋,他们是潼南的骄傲,也是重庆的骄傲。更是新中国的骄傲,他们不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先进思想,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突出代表。是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楷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写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脊梁。作为一个潼南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我有责任把他们的奋斗经历和高尚情操写出来,结集成书,在新中国六十华诞之际,作为祖国母亲的献礼,集中宣传他们的创业精神和杰出贡献,以宣传潼南,宣传重庆,歌颂祖国六十年的变化,激励人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和信心。
   我采写的大多是一些与新中国同步成長的人。这是一些创造了不凡业缋的人。他们靠自己的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他们靠自己的不懈追求,开拓进取。因为有了他们,新中国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和伟大的变化。在我采写的过程中,我经常被他们的事迹所感动,为他们的精神所感染。由于是业余,我感到时间紧。一方面我要尽力把我的本职工作做好;另一方面我又想通过文学来反映新中国的辉煌、社会的安康、时代的变迁,因为这毕竟是我多年的梦想。所以,我采访、写作的时间只有利用节假日和早晚,一段时间虽然弄得我非常忙碌。但是,面对亲爱的祖国,沸腾的时代,火热的生活,伟大的变革,使我不能停笔,转瞬捕捉, 圣灵绝顶, 用精神焚膏继晷, 燃字煮血, 孜孜以求, 一门熏修, 向着我的文学梦挺进。我以文学的眼睛取景构图,留下的虽不是最美的画卷,但却是充满激情的写生。因为这毕竟是新中国六十来重庆人奋斗的缩影, 。作为重庆的西大门,潼南无疑是重庆的缩影,祖国的缩影。因为潼南的变化,也是重庆的变化,祖国的变化;潼南的发展,也是重庆的发展,祖国的发展。从这一点来说,我既是在为潼南人立传,也是在为重庆人立传,更是在为祖国立传。在充滿希望的田野上, 历史与玌实在这里得到交响, 我以文学前所未有的热忱, 见证了新中国六十年翻天覆地概而慷的辉煌历程。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特別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文坛艺苑生机勃勃, 文艺创作空繁荣。出版的读物丰富多彩, 光是长篇小说每年就出版上千部, 还有题材多样, 内容丰富的影视作品, 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早已不是文革时“八亿人民八个戏”的时代了。
    文人爱国无他物,只有手中生花笔。
    在时间的洪流中,我幸好是这样一个浸淫文学中不能自拔的人。在生活中,我一边是髙扬责任,情怀无限的生活旗手,一边却是温文尔雅,经时治世的的文学痴人,一边又是畄存历史,诗意居栖的发烧影迷。所以我在新中国花甲前后连出三本文集,这不仅是我人文精神的集结,也是我耕耘当下,收获未来的预期,更是向祖国母亲的汇报。
    “记录时代风云”。这是每一个作家的责任和义务。倘若我这三本书的出版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潼南,进而了解重庆,了解祖国;热爱潼南,进而热爱重庆,热爱祖国,能唤起读者深藏于心中的爱国爱乡的情结,从而激发建设美好家乡的热情,那么,我就算是没有白白耗费心血写下这些文字。
    “六旬光阴瞬息过,人世沧桑多蹉跎。自幼爱好书和笔,追文逐命志未磨。欣逢盛世圆春梦,喜闻华章步新河。由来宁静能致远,古卷青灯伴苦乐”。“ 耳顺之年春未过,云霞火红光不落,文吐心曲傲风骨,砚田书海苦求索。动静相宜消欲火,荣辱不惊神自若。知足常乐可健体,与国同龄福寿多”。这两首我写于“:耳顺”之年的《六十初度》,正是我一生中不灭的文学梦写照。因为,阅读和文学,巳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份。正如我是祖国生命中的一部分一样,它将随新中国同在!它将与新中国永存!
     
发表于 2009-10-28 13: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张老是潼南文化人的楷模 [s:322]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9-10-28 14: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0-30 11: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攀枝花
虽然我只是一个不懂文学的打工仔,但对张老这份对文学锲而不舍的执着,诚挚深邃的文字无限的崇敬。同时谢谢张老对推广家乡文学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发表于 2009-12-25 19: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IP:浙江杭州
致敬!
     
发表于 2009-12-25 20: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中山
致敬~
发表于 2010-1-4 14: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s:324]  [s:303] 欣赏张老师妙笔!
     
发表于 2010-1-4 15: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s:377]  [s:377] 张主任好吃皮,一天废寝忘食的搞文艺,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