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979|回复: 1
收起左侧

《潼南文化》:献给共和国六十华诞的颂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5 11: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重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献给共和国六十华诞的颂歌
                                   
                                   ——《见证新三峡》序
●陆大献



         刚编完《“世界鹅王”章祥福的传奇人生》,又接着为《见证新三峡》写序,皆为作家张渝扬。
渝扬是我的文友,八十年代初就认识了。当时潼南约我和市文联几位老师去讲文学,一辆破吉普开进文联院子里,潼南来的同志有两三位,首先认识的便是渝扬,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他对文学很钟爱,对文学活动很热心。
         后来便陆续读到他的不少稿子,有散文、报告文学、诗。没想到这些年下来,竟是厚厚两本,一本是已出版的报告文学集《谁持彩练当空舞》和这本散文集《见证新三峡》。我通读了,有些是在各类报刊,包括在《红岩》和《重庆文学》上发表过的,有些是我还没有读过的。
         渝扬对文学近乎痴迷,他虽是国家公务员,仍在业余笔耕不辍。每看到他的新作,我总感到他新的进步,一篇比一篇写得好。最近发表在《重庆文学》上的《品读双江》,写杨氏家族的文化散文,一万多字,洋洋洒洒,把双江历史文化名镇的深厚文脉和杨尚昆、杨闇公等伟人写得淋漓尽致;语言文字功底深厚且合乎所写内容,书卷气极重;另一篇写国宝的《巍巍金佛冠中华》和反映三峡工程的《见证新三峡》也很有文化底蕴。渝扬的散文极富哲理内涵和诗化意蕴,文采斐然,让我着实惊喜。渝扬的散文创作又上了个台阶,我为之高兴。
渝扬写得最好的是报告文学。这种时效性很强的文学体裁要求作者感觉锐敏,舍得吃苦,因为这种写作的采访量很大。
         然而这本散文、诗歌集,也很厚重和灵动,这得益于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时代的感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发自内心的渲泻。正像作者自己说的“六十年来,家乡风物的多姿,祖国山河的壮美,时代历史的变迁,犹如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在我眼前不断展开……”于是,作者怀着对家乡、对人民的激情与挚爱记录了下来。《民心路》、《何木匠素描》、《奏响潼南崛起的雄章》、《潼南“四绝”诱游人》、《十里菜花香》、《绿色的精灵》、《见证新三峡》、《广安思源》、《西安纪行》、《游东升茶山》、《春燕子》等都写得很美。渝扬的散文,写人物的比写景物的要好,这得益于渝扬多年从事报告文学创作的修炼。《何木匠素描》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一年春节前,他承建凉风垭桥南大道时,为抓工程进度,虽近年关仍坚持开工。在腊月二十七那天,不少民工家属来接丈夫回家,杀年猪过年。为鼓舞士气,安顿家属,他即兴吟诵了一段顺口溜:“算盘不得不打,杀年猪定到腊月二十八,吃刨汤请过年就一下,旺子和槽血都不得抛洒。大肠拿来蒸 ,血旺煮汤捞粑……”他这几句顺口吟诵的方言俗语,还真把一些家属说得气消话顺,嘻嘻哈哈,都支持丈夫做到腊月二十八才回家去杀猪过年。……”
          这位堪称儒商及生活中的才子在渝扬的笔下活灵活现了,生动而洗炼。
        《童年往事》是这本集子中写得较出色的一篇。这篇散文我读了多篇,反复寻味。我被勾画出的渝扬母亲、父亲形象深深感动了。究其原因,除了作者在文中作了足够的铺垫,渲染外,更在于作者笔触的细腻,饱蘸了感情的墨汁。
他是这么写故乡的:
      “记得我们在塘坝场镇租住的房屋前面是一家不大的面馆,临街的灶头上前面安的是几口小鼎锅,里面装的是杂酱、牛肉、鳝鱼、豌豆等面臊子,老远都能闻到香味,后面才是下面的大鼎锅。客人来了,只见师傅麻利地抓起一把面条丢进那沸水翻腾的鼎锅中,待面条熟了,再加上一瓢冷水,然后用长竹筷将面条捞入一个用篾丝编织的面篓中抖上几抖,才轻轻地将面倒入一个放了红油和骨头汤等酌料的大花碗中,再用铁勺舀上肉臊子,撒上一小撮香葱或香菜节,一碗香喷喷的肉臊面就摆在了你的面前。每次路过面馆,那香喷喷的肉臊面不由得令我馋涎欲滴。”
        乡场的小面馆,让人体会到“其香居茶馆”的那种格调、品味。那飘出的肉臊面香味,是挡不住的诱惑。
他又是这么写母亲的:
       “记得那一个周日的下午,我看见母亲的和同校的几个老师买了鱼要带回学校去吃。又想跟着去。知道母亲不会同意,于是,又故伎重演,刚撵到上场出口,就被母亲发现了。这次母亲为了哄我回去,特在面馆买了一碗肉臊面,以为我吃了面就不会再撵路了。谁知我吃完了面,仍远远地跟在母亲后面,一直到了学校母亲也未发觉。趁母亲去伙食团吃饭的时候,我一头钻进母亲寝室,躲在她床上的被窝里,直到母亲睡觉时才发现我。又惊又气的母亲急得想伸手打我——可是,当她发现我溢满泪水的双眼时,便紧紧地把我抱在怀里,轻轻地怪嗔道:“羊儿(我的乳名),你撵起来做啥子啊……”无声的泪水滴落在我的脸上,听着母亲呼唤我的乳名,心中倍感亲切,对母亲的怨气也消了,我紧紧地依偎着母亲,再也不愿离开……从此我们就以母亲教书的学校为家,辗转于塘坝区的乡村。”
        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母亲的剪影、父亲的背影……朴实的语言中充满了感情;生动的描写带来的是巨大的审美空间。谁无父母,谁无家乡,读渝扬的散文,勾起我们对自己父母的思念,不论他们是健在或已去世。也勾起我们对故乡的热爱。
         从渝扬的散文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于读书、勤于思考的人,对文学的一片挚情终年不改,其诚可感、其志可嘉。
         视野广阔、题材丰富、感情充沛、朴实感人,个人的感悟和思想都渗透在字里行间,这是我读了这本集子后的感受。这和作者的阅历,个人气质和才情有密切关系。渝扬继续保持这一优势,成就会更大。
        渝扬是潼南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又是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潼南工作站站长,是潼南文学界的“领军人物”。他身体力行,创作了一大批歌颂家乡,宣传潼南“三色”文化旅游和反映时代变革的优秀作品;他像一粒种子,撒落在哪片土地上,哪片土地便窜出很多文学新苗来。渝扬为潼南文学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但他很谦逊,他说写作是“美好的休闲”。我却认为,这本散文诗歌集,是作者以满腔激情献给共和国六十华诞的颂歌!
发表于 2009-10-15 13: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s:30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