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998|回复: 5
收起左侧

[八卦] 观川剧《李亚仙》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8 20: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重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中国川剧网网友   人间好


6月15日,我专程从成都前往山城重庆观看川剧《李亚仙》,之前曾在七星岗金汤街看过两场重庆川剧院演出的折子戏,对他们精湛传统的演出,印象深刻。观后真觉不虚此行,在此对重庆川剧院全体演出人员辛勤付出,特别是重庆川剧院多年来立足传统,坚持每周折子戏演出,同时发展创新,不断排练新戏,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绣襦记》是川剧传统剧目,许多戏迷耳熟能详,剧中的《曲江打子》《元和闹街》《刺目劝学》《荣归还目》均是折子戏经典。我曾多次看过川剧名家左清飞,夏官禄80年代的演出录象,对这个戏十分喜爱。《李亚仙》在原有故事脉络基础上,重新加工创作。我觉得目前观看该剧,有以下成功之处




一,
故事情节有改动。省去“曲江打子”一场,删减“元和闹街”。以李郑相遇,被拆,重逢,刺目,高中,离开为主线,特别是它有别于其他剧种包括川剧《绣襦记》故事结尾的处理手法,将李亚仙的真,善,美,尤其是她的无私奉献形象逼真的呈现在观众眼前,有感动,有同情,更有震撼。乞丐的加入,运用四川方言,插科打诨,调节气氛,充分继承了川剧悲剧喜作的特点。戏曲改革,尤其是对传统剧目的改革,自然各抒己见,众说不一。我对该剧情节上的改动还是基本接受的,其他的就各家评说了。







二,
音乐唱腔设计创作有特色。剧中唱腔最大特点就是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重点选用“红鸾袄”一支曲牌,叙事性强,唱悲则悲,唱喜则喜。在情节起伏跌宕时,又用了“一枝花”“清水令”等几支适宜于悲剧的曲牌,打击乐与弦乐结合,有谱腔配乐演唱,也有徒歌式的“干唱”,充分展示了川剧高腔曲牌特点和演员驾驭声腔的基本功。尤其埙,扬琴,笙的加入,增强音乐节奏感,烘托气氛;淡化减少川剧乐队中马锣,大锣,堂鼓等高分贝乐器的作用,更宜于外省观众接受,也是很好的尝试。最值得一提的是“八仙”的演唱,以灯调里的莲花落为主,结合重庆地域特点,辅以嘉陵江号子的音乐元素,高亢苍凉,更显出川剧下河特色。







三,演员演出各显其才。《李亚仙》演员阵容强大,有梅花奖也有国家一级演员。特别要谈谈我对沈铁梅的感受,这次重庆之行也是为了第一次现场听她演唱而去的。我觉得她在剧中的演唱是能打动人的。一支“红鸾袄”驾轻就熟,既继承乃师竞华的唱腔特点,行腔洒脱,吞吐有据,又吸收借鉴了“阳红鸾”阳友鹤大师演唱时的低回婉转,丝丝入扣,嗓音清丽甜美,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她还深受其父京剧名家沈福存先生的影响,沈先生幼学梅派,兼习张尚两派,自成一家。因此沈铁梅在演唱时更注意咬字归韵,吐词清晰,收韵工整。小腔的装饰音有四川清音哈哈腔的技巧,又象梅派的蜻蜓点水,华贵典雅,别有韵味;高音沿袭京剧尚派和张派特点,大气舒展,边膛音结合恰倒好处,真不愧为川剧声腔女状元。张建平深得川剧小生泰斗袁玉堃真传,表演细腻,唱腔规范,派气十足。罗吉龙饰演的铁拐李,诙谐幽默,增色不少。而川剧传统的妈娘均由摇旦饰演,这次改由丑行名家许咏明以丑旦应工。少了分尖酸刻薄,多了分“人情事故”,尤其他那一声凄厉的帮腔,忍俊不禁。帮腔中领腔的黄荣华得飞琼,苹萍真传,甘作绿叶,音色甜美,感情丰富,理解剧情准确,烘托环境恰当,表述人物内在感情深刻,在鼓师和乐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以幕后无名英雄的姿态默默地为全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谈谈我对剧中一些保留的意见和看法吧





一,
对于川剧表演手法运用不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是最基本特点,四功五法的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是每一位戏曲演员从小的必修,只是看如何运用罢了。川剧作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一直以表演细腻,刻画人物生动为其最显著特点。然而在剧中,我觉得男女主角从小打下的传统戏表演功底都没得到集中展示,受到话剧表现手法的影响束缚,过于抒情,川剧地方戏表演特点不明显。比如《刺目劝学》一场,为什么郑元和多看了几眼后,李亚仙会有刺目劝学的想法和举动,除了简单的肢体语言展示以及人物对白以外,作为戏曲来说,是需要通过表演来交代给观众的。有了“眉目传情”的展示,才会让观众觉得,也,这个人的眼睛硬是好看呢,难怪郑元和要迷进去哦。而不是几句“元和,读书嘛,快读书”,以及一些演唱,就把整个事情交代完毕了。还有象女主角耍水袖时受质地影响,水袖根本没有抛起来,另外她的三次对观众亮相,书童几次上场下场的小跑,也完全是同一动作,过于单一了。中国艺术讲求“变”和“通”,而戏曲舞台艺术更是忌讳同一艺术手法的重复出现,这样就容易生厌了。







二,
人物造型显得繁缛,老气。李亚仙最早的原型出自唐代传奇《李娃传》,书中说她,青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自风尘,不染风尘。她并不是向往荣华与富贵,腐朽糜烂生活的人物。她的服饰不可能是繁华似锦,而是涧谷幽兰似的装束,否则风流儒雅的郑元和不可能看上她。而剧中女主角与京剧《成败萧何》中吕后,昆曲《班昭》中班昭造型非常相似,过于复杂,不清爽,不能很好的表现人物年龄和个性特点。尤其湖蓝,紫蓝的衣饰,与厚重的舞台背景相配,加上男主角着的川剧传统小生褶子以浅色调为主,色彩搭配不协调。象《刺目》一场,背景用一块由几根绳子吊着的红色幕布,背景好象被分割成了很多块,红,蓝,粉,几种颜色堆积在一起,觉得太拉杂了。书童造型也是如此,老气横秋的。







三,“元和闹街”一场,郑元和唱了一句“姐儿妹儿跑了”,我觉得这句不妥,不似从一位满腹经纶的书生口中讲出的话,姐儿固然是李亚仙,那妹儿呢?是丫鬟呢,是小老婆呢,还是他的妹妹呢?容易有歧义。而且姐儿妹儿这样的词句,在四川话中,是略带贬义,能否做适当调整。







四,字幕中有错别字







五,拣场换场不干净不利索,灯光没切换,演员还没下场,已经在调整背景了,需要注意。









好了,我毕竟只看了这一场,手中又无剧本,加上记忆力不好,出于对《李亚仙》一剧的关爱,拉拉杂杂地写了一些,不妥之处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愿《李亚仙》一剧真正成为我国戏剧百花园中的不朽精品,我们翘首以待!
发表于 2008-6-28 23: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IP:新疆吐鲁番
支持一 个,川剧迷
     
发表于 2008-6-29 11: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IP:浙江温州
这个可是我爷爷的最爱哟
     
发表于 2008-6-29 11: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IP:云南昆明
没有看过
     
发表于 2008-6-29 11: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IP:浙江温州
我最爱看的就是变脸,其它的都看不懂 [s:251]
发表于 2008-6-30 07: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我喜欢看那个扮女孩的那些美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