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962|回复: 2
收起左侧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装饰艺术 高度的象征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7 07: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河北保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是最早出现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上每个朝代几乎都有皇家园林的设置。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尽管大多是利用自然山水加以改造而成,也要在营造如画的风景的同时显示皇家的气派。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和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的土地营造园林供一己享用,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可比,一般少则几百公顷,大的幅员几百里,气势宏伟,包罗万象。
    历史上最早的、有信史可证的皇家园林是公元前11世纪商朝末代帝王殷纣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朝开国帝王周文王所建的“灵囿”、“灵台”、“灵沼”。其后著名的宫苑有秦和汉的上林苑、汉的甘泉苑、魏晋时期的华林苑、隋的洛阳西苑、唐的长安禁苑、宋的艮岳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为求长生不老,派人到海上神山求仙药未果,便在上林苑中凿长池,引渭水,在水中堆蓬莱山,以求仙人降临。继秦始皇之后,迷信神仙方术的汉武帝又在上林苑中的建章宫内开凿太液池,并在太液池内堆筑了三个岛屿,象征神话传说中东海的瀛洲、蓬莱、方丈三仙山,池中的三山使原本空旷的水面产生了深远而变化无穷的效果和丰富的景观层次,尤其在烟雨迷蒙或雾气弥漫的时候,更有仙山神岛虚无缥缈、超凡出世之感。“一池三山”的造园艺术手法对皇家园林的布局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此成为皇家园林造景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
    艮岳的设计者就是以书画著称的宋徽宗赵佶(1101-1125年在位)。为了经营此园,他甚至命专人广事搜求江浙一带的奇花异石进贡,这就是殚费民力的“花石纲”,北宋王朝的覆亡与此都不无关系。
    中国现存皇家宫苑都是清代创建或改建的。清代皇家园林在有山有水的总体布局中,非常注重由园林建筑起控制和主体作用,也注重景点的题名,形成山水园林与建筑宫苑相结合的明显特点。有代表性的是承德避暑山庄和北京西郊的圆明园、颐和园。
    避暑山庄“移天缩地在君怀”
    清初,康熙皇帝为增强与蒙古地区的联系,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以及为了避暑的需要,在承德修建了行宫避暑山庄,又称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它不仅是一座消夏的园林,也是塞外的一个政治中心。
    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远景
    鸟瞰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的规划设计突出表达了封建统治者“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宏大气魄。除宫廷区外,山庄的主体苑林区可分为三大景区:湖泊景区、平原景区和山岳景区,荟集南北风景于一园之内:湖泊景区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平原景区一派塞外草原风光,山岳景区象征北方的山岳。山庄还把江南园林中的许多景点移植了过来,例如“文园狮子林”仿苏州狮子林,“金山亭”再现了湛江金山的景观,“文津阁”效法宁波天一阁,“烟雨楼”取自嘉兴南湖烟雨楼。这种模仿不是单纯的抄袭,而是结合了北方特点而进行了艺术再创造,使北方宫廷园林融入了民间艺术的诗情画意,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乾隆帝就说过:“略师其意,就其自然之势,不舍己之所长。”
    承德避暑山庄
    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追求诗的意境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历代诗人、画家中都有许多优秀的造园者,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皇家画院如意馆的画师设计。但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就越深,越能够与造园者的审美趣味达成共鸣。
    清代画家冷枚所绘《避暑山庄图》
    圆明园万园之园
    在北京的西北郊,历经康熙、雍正、乾? ⒓吻臁⒌拦狻⑾谭崃??00年的经营,建成了中国历代王朝前所未有的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共同组成的圆明三园。
    圆明三园都是水景园,园林造景大部分是以水面为主题,因水而成趣的。这些景点在圆明园有69处,长春园、绮春园有54处,其中重要的均由皇帝亲自题署,如“圆明园四十景”、“绮春园三十景”。这120多个景点大部分采用“园中园”的手法,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型园林,各园之间又以水系、道路相联接,采用对景、借景、透景等手法,使人们漫步其中时,由一种环境自然过渡到另一种意趣全然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大园含小园、园中又有园的丰富空间。这是圆明园的最大特征,也正因为如此,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九州清晏景区,是当时皇帝宴请宾客的场所,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的纵火。
    明末清初,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事业已经有所开展,一些教士也参与了圆明园的建设,蒋友仁(BenoistM ichael,1715-1774,法国人)、郎世宁(GiuseppeCastiglione,1688-1766,意大利人)、艾启蒙(Lgatuis Sickeltart,1708-1780,波希米亚人)和王致诚(Jear Lenis Attiet,1702-1768,法国人)一起设计了六幢18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及庭园,名为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俗称“西洋楼”,成为圆明园中的独特景观。西洋楼建筑是欧洲建筑文化第一次传入中国的完整作品,也是欧洲与中国两大园林体系首次结合的创造性尝试。
    北京圆明园大水法遗址。从石拱门残骸和残存的石刻图案,能依稀感觉出昔日的辉煌。
    圆明园继承了中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还吸收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它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法国大作家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就曾说:“即使把我国(法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可惜这座园林艺术的杰作在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侵略者纵火焚毁,废墟上只保留着一些山形地貌和少量建筑石雕残迹。
    颐和园最后的皇家园林
    清朝皇家园林的另一代表作颐和园,是中国现存古代园林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个例子,这座占地面积290公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林是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
    北京颐和园佛香阁
    颐和园的前身即清漪园, 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其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深受江南园林的影响。清漪园如同圆明园一样,在1860年也曾遭焚毁,当时的实际当权者西太后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修之后改名颐和园,此后它成为慈禧长期居住兼作政治活动的离宫御苑。
    北京颐和园长廊
    水对于园林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人们常说“无水不成园”。日本园林中的“枯山水”也是仿照水的形象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形式。颐和园就是选择了西山诸泉所汇成的水域昆明湖为中心而兴建的,昆明湖中南湖岛、藻鉴堂、治镜阁三岛正是皇家园林传统的“一池三山”的布局,颐和园是采用这种布局的最后一座皇家园林,也是硕果仅存的一座。
    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和南湖岛
    在园林中建置寺、观、祠庙是皇家园林的一大特色,尤以佛寺居多,几乎每座稍大的皇家园林内都有不止一座的佛寺。乾隆皇帝修建清漪园就是为了给皇太后祝寿,因而园中的主要建筑群便是位于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大报恩延寿寺。这组建筑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多宝殿、佛香阁、众香界牌楼、智慧海殿等组成,顺应山势,从临湖的山脚一直延伸到山脊,形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而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更成为颐和园的标志,也是全园的构图中心。
    北京颐和园苏州街
    康乾年间,边疆战事不断,乾隆为了团结信仰喇嘛教的蒙、藏人民,还仿照西藏著名古庙桑耶寺,在万寿山的后山中心位置修建了大型喇嘛教佛寺须弥灵境。此外,湖上三岛中最重要的南湖岛上还有一座龙王庙,叫做“广润祠”。
    “借景”是中国古代造园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法,在颐和园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站在佛香阁前的平台上,遥望西山的峰峦,玉泉山的塔影,俯瞰昆明湖水清波潋滟,西堤上烟雨,这一切都好像结合在了一起,使景区的范围远远超越了园墙而扩展开去。
    万寿山下南麓沿湖有一条长728米的长廊,绘有8000多幅彩色绘画。这条中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游廊,沿昆明湖北岸向西伸展,将远山近水和园内各种建筑联系在了一起。
    颐和园中也再现了许多江南的优美风光。园林本身仿照西湖建造,昆明湖上西堤的位置与走向都与苏堤相仿,甚至也有“六桥”;万寿山东麓的谐趣园是仿照无锡寄畅园建造的一座园中之园,规模不大而景色优美,它是在御苑中仿建江南园林最出色的例子;后湖区的“苏州街”是仿照苏州、南京等地沿河街市建造的买卖街,更令人感觉来到了江南水乡的闹市。这些民间的造园艺术极大地丰富了皇家园林的内容,成为皇家园林的又一重要特点。
    颐和园集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大成,博采各地园林特色,既有富丽堂皇的帝王宫室,又有精巧典雅的民间屋舍和庄严肃穆的宗教寺庙,创造出和谐的园林环境,成为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瑰宝。
    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是相对于皇家园林而言的,园主大都是民间的退休官僚、文人、地主、富商。中国古代的礼法制度为了区分尊卑贵贱,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做出种种限定,违背者要受到严厉制裁,因此,私家园林无论在内容或形式方面都表现出许多不同于皇家园林之处。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兴盛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文人雅士厌烦战争,寄情山水,以风雅自居,开启了后世文人经营园林的先河。魏晋风度的旷逸,六朝流韵的潇洒,老庄哲理的玄妙,佛道教义的精微,再加诗文绘画清新的趣味,以及造园艺术实践的经验积累,使得中国园林从这里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类型特征,“诗情画意”成为中国园林追求的境界。黑格尔(Wilhelm FriedrichHege l,1770-1831)曾说中国的园林是一种绘画,但那是充满诗意的天然图画,与世界上的另一大园林艺术体系,以追慕古罗马严格的几何构图和宏阔的气派为原则的法国园林艺术,截然不同。
    上海豫园
    苏州拙政园
    从明中叶以后直至清末,江南一带成为私家园林的集中地,造园之风盛行达300余年之久。究其原因,江南既有水源充足、气候温和、花木繁多又盛产石料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富庶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参与江南园林的设计与实践,使得造园高手辈出。当时中国最大的造园理论家计成(1582-?)和最大的造园实践家张涟(1587-1671),都是欧洲古典园林的代表人物勒.诺特(Andre Le Notre, 1613-1700,法国两大名园巴黎郊外的孚.勒.维贡府邸花园和欧洲园林的最高典范凡尔赛宫的设计者)的同时代人;而计成的造园理论著作《园冶》(刊于1631年)与西方最早的园林专著《论造园艺术》(刊于1638年)也在同时代问世。
    《园冶注释》
    私家园林大多是按照主人的理想和趣味来兴建的,计成的《园冶》中概括了“三分匠,七分主人”的说法;对于具体施工,他更进一步说“第筑园之主,犹须什九,而用匠什一”,强调了园林设计者的作用。园主的志趣不同,每个园林的风格也就各具特色。
    扬州个园
    由于私家园林占地不广,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就须如《履园丛话》所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即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丰富的变化,巧妙地组成有虚有实、步移景异的园景,增加游人观赏的时间与内容。较为突出的例子要算苏州留园。进入留园,狭长的进口时暗时明,迂回曲折,来到“古木交柯”处,始见一带粉墙,透过墙上漏窗可以隐约窥见院内的山池楼阁,再转至明瑟楼,不知不觉间已身在园中了。古人的诗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对留园独特空间构造的最佳写照。
    苏州得月楼
    扬州个园中的竹林
    借景也是私家园林造园时的重要手段,将远近景观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园内空间向深远推展,如苏州拙政园里就可以远远借到城中北寺塔影;而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的借景手法更是别具一格:园外有一湾溪水,因而在入口设一座小桥横架溪水之上,沿溪不设围墙而是代之以开有各式漏窗的复廊,将溪水纳入园中,使得园内的空间顿觉开朗,也使得沧浪亭与其它封闭的私家园林迥然不同,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苏州拙政园
    中国园林特别倚重两种技术手段叠山和理水。一则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再加上花草树木的配置与协调,常能形成绘画效果;二则正如孔子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堆山开池不仅出于对自然之美的再现,也代表了对美德和智慧的向往。究其秘诀,总脱不了“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八个字。
    叠山并不追求规模,而是对自然山林的形态加以概括、提炼,以小见大,得自然之神韵,使人工手法堆砌的假山也能做到峰峦回抱,洞壑幽深,宛如真实的山林。园林用石中以湖石最佳。所谓湖石,即从江湖中捞取的石头,因经水流常年冲刷形成各种玲珑剔透的形状,其中以太湖出产的最为有名,被称为“太湖石”。宋代大画家米芾(1050-1107)对具有观赏价值的石头作了“瘦、皱、漏、透”四字概括,作为品评石头优劣的标准,四者兼备则可称为上品。苏州留园中列十二峰,其中“冠云峰”高三丈,为江南园林中最大的一块湖石,形状奇特挺拔,兼具“瘦、皱、漏、透”之妙,驰誉至今。
    园林中的水面以合乎自然为美,采用不规则的平面,其上以曲折的小桥或涉水点缀步石来分隔水面,使人望去不觉一览无遗。池边则模仿自然山岸或以自然形态的散置块石,并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虽只是一泓池水,却常能有幽深之感。以苏州狮子林为例,虽然园子不大,但结构精密,叠山理水的艺术处理尤佳。整个布局以东西横向的水池为全园中心,池的东、西、南三面都叠石掇山,山上峰峦起伏,山下洞壑婉转,飞瀑跌落,间以溪谷,古木交柯,且有长廊四面贯通,高下曲折,若隐若现。
    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也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际安亭,还可以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划分空间,使园林内层次分明,观之不? K?浅3<仁窃熬肮雇嫉闹魈猓?质欠缇暗墓凵偷恪H缪镏莺卧埃?渲髀ズ???粤?恿讲愕母吹览瓤扇迫?埃?叩颓?郏?媸屏杩铡V胁坑攵?恳惨源烁蠢确指簦?腹?讲惚谏系穆┐埃?梢曰ゼ?奖呔吧??舛?痪??舳?欢希?缘每胀干钤丁?
    上海豫园
    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尤其是诗词书画对造园艺术的影响尤为突出。诗人画家固然曾通过优美的园林景色获得创作的源泉,反过来园林胜景又借诗词歌赋水墨丹青的意境和意象来营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争辉。
    拙政园是苏州的名园之一,始建于明代中叶,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作。该园为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御史王献臣所建,取西晋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的意思,表示园主不得意于朝政,筑园聊以自慰的心情。明代画家文征明(1470-1559)曾多次为这所园林作画,最著名的就是《拙政园卅一景图》。苏州退思园的园主亦是落职回乡,这一园名则取自《左传》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而扬州寄啸山庄则是撷取晋人陶渊明(365-427)《归去来辞》“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句意为名。
    除了园名的煞费苦心外,营造园林的文人雅士还通常将楹联、诗词、题咏与园林相结合,深化人们对景色的理解,使园林更富有诗情画意。拙政园主厅是四面敞开的荷花厅,取周敦颐(1017-1073)《爱莲说》荷花“香远益清”,称远香堂,表示园主自谓如荷花般高洁之意;临池建有留听阁,景色也是以荷花为主,却有如李商隐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沧浪亭石柱上所刻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文辞秀美,意味深长,是不可多得的佳句。
    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
    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扬州个园桂花厅南的进口处,修竹临门清新悦目,其间配置参差的石笋,一真一假构成了春景;园的西北为湖石夏山,涧谷深邃,清幽凉爽;秋山是一座黄石山,拔地而起峻峭雄伟,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映照在山上,色彩斑斓,犹如一幅秋山图;在东南小庭院中,沿墙堆叠白色宣石,象征雪意,又在墙面开窗引风造成寒风呼啸的效果,是为冬景。个园从不同的欣赏角度,构建了不同季节的假山,正如北宋著名山水画家郭熙(1020-1109)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所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扬州的另一名园何园,造园者根据植物的季节性,在园中精心栽培了碧梧、丹桂、牡丹、芍、芭蕉等植物,创造出了春时绚烂、夏日浓荫、秋季葱郁、冬季苍青的四季不同风貌。
    许多文人墨客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已离不开园林,园林中也处处能够感受和触摸到文人情感、意趣与气息。园林不仅仅由山水泉石、亭台楼阁组成,所有与园居相联系并能烘托园林气氛的一切,都是园林的组成部分,从文房四宝到风花雪月,正是它们的总和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别具一格的文化,也是园林风格形成的背景。
    装饰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构架为结构体系,中国建筑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就是木结构的风格。中国古代的工匠充分利用木构架建筑的特点,运用刀、锤、凿、钻、笔等工具直接在材料上进行构图和艺术加工,同时将中国传统的绘画、雕刻、书法、色彩、图案、纹样等不同的艺术内容应用到建筑装饰里,加强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建筑装饰是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主要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就是金饰(金属、玉等材料)、彩饰(刷饰、彩画和壁画)和雕饰(刻花、浮雕和雕刻品)。它们具有如下几个共同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中屋檐的不同材料和样式
    中国古代的几种常见斗拱
    扬州吴道台宅第中的斗拱
    苏州盘门瑞光塔的斗拱
    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突出特征优美的角翘。图为宁波天一阁。
    高度的象征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充分应用中国传统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将本民族的哲理、伦理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它们的象征意义,通常用形声(利用谐音)、形意(利用直观的形象)或二者结合来表达。
    在中国古典建筑中,一般来说“构件的装饰”多于“装饰的构件”。建筑上的构件很难纯粹以美观的名义和艺术的目的添加上去,很多时候装饰都因其象征意义才能得以存在。
    有人说:“中国建筑就是一种屋顶设计的艺术。”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大屋顶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观感和深刻的印象。屋顶上的装饰构件很多,中国建筑的纯粹装饰性的构造几乎都摆在屋顶上,对丰富屋顶的轮廓线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屋脊套兽
    屋脊是为了防止几个屋面交接处漏雨而设置。正脊的两端如兽角般弯起的部分称为“正吻”,多为一种名叫“鸱尾”的图案,也就是今天的鲸鱼,由于它会喷水,所以将它尾部形状放在屋顶上,象征它能喷水防火。四条垂脊上的走兽原本是顶端筒瓦上的帽钉,后来失去了构造作用,却仍然以象征吉祥的瑞兽的理由而排列在脊上成为“套兽”仙人在前,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等在后。有的地方甚至在屋面上也出现了镇风的“瓦将军”、象征和睦美满的“和合二仙”或是隐喻寒窗苦读科举高中的“魁星”。
    中国古代建筑常见的几种屋顶形式,
    可表示建筑物的不同等级。
    在屋顶山花面有木“悬鱼”和“惹草”(一种水生植物),它们的实用功能是为防悬挑的檩条端头受潮,同时混合使用形声、形意的手法,一方面“鱼”、“余”谐音,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方面人们相信水中的鱼和水草可以压火防灾。
    四只蝙蝠围着一个“福”字,意为“五福临门”。
    在建筑其它部位的彩绘或雕刻中,也有许多带有象征意义的图案花纹,反映了人们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美学趣味,以及风俗习惯、地理特征。如用动物中的神兽龙代表皇帝;狮子作为威武、力量的象征;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地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蝙蝠与“福”字谐音,用四只蝙蝠围着中央一个“福”字,意为“五福临门”。而植物中莲、荷代表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松、桃代表长寿;牡丹象征着高贵富丽。除了动植物外,一些器物也具有谐音的象征作用,如在宝瓶上加如意头,意为“平安如意”;瓶中插麦穗象征“岁岁平安”等
     
发表于 2014-2-7 08: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7 08: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soso__8566169331810009654_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