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石的确是潼南一代人或两代人的故事。三块石精神值得发扬并光大!最主要的是要继续和发展其敢于战天斗地敢于拼搏敢于争先的精神、勇气和魄力!
% S( ?) h7 I$ q8 Y* D 8 E5 M' k( X' Y
但是切不可让三块石的历史光环成为潼南大发展大崛起的包袱!8 E, \+ w# Q3 J3 k! @. d, v
: M- W1 `. v9 o; w 过去的潼南在渝西除地区行署所在地及三线建设国防工业布局的地方外的县中都是不差的,至少比起铜梁、大足、荣昌这些不靠大江大河的地方,无论是从轻纺丝绸农机轴承食品等工业及水电等能源业方面(煤炭石灰除外),潼南都不在人后,县城“七十一条街”的长度和总规模也盖过好多县城。但是,过去只能代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可以号令天下。而今进入了竞争时代,不仅思想需要解放,思维需要改变,发展社会经济的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而且仅靠苦干蛮干早已不能适应今天快速发展的历史挑战。
+ e, w9 @: |- j! U+ P, ? 7 X% P8 D% `/ @( x
三块石运河对潼南发展的历史贡献是肯定的。但是如果用今天的目光看三块石运河的建设,其意义恐怕已经改变了。如果是建电站,米心上面的遂宁三星电站、下面的合川和潼南共建的富金坝电站,哪一个不是规模和综合效益更大?三块石电站用了多少炸药,花了多少劳动力,占了多少山边坡地和坝地?如果把三块石大坝直接建成航电综合枢纽将三块石以上的涪江库化成湖,又会淹没多少河滩地消落地或者坝地?又会移多少民,在那个年代移民跟修运河一样单纯,也要不了现在的移民代价。一个航电综合工程得到一个水源充足永不枯竭的人工湖,无论从水电、养殖还是旅游开发,其综合效益恐怕都是一条人工运河没法比拟的吧?(看看长寿湖、龙水湖,以及今天永川的所谓三湖时代等,哪一个地方的不是把沟壑土地变成了“湖”,哪一个不是把“水文章”做得比“地”文章做得更漂亮更有价值更有效益?), G: s; s6 g, |$ {! q8 y
# _, t& h* v/ b6 l
当然,历史的局限性,我们确实不应用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去要求三十年前的决策者们(同时也说明一个事实,人要站得高看得远并不容易。想当初,农民要进城落户有多少门槛?如果那时要扩大城市规模的成本不知要比现在低多少倍)。而且,那条运河的作用在潼南城市发展的今天确实也发生了改变,作为县城的主要保护水源,其意义也是重大的。但是,如果没有这条运河饮用水源,那从双江到县城这段涪江河沿岸的污染源治理的力度可能会更大,甚至可以基本消除小桥湾、大佛坝及双江河口等地的污染源,因为为城市的健康发展,ZF除了保护好涪江主航道的水质外没有别的选择。5 W6 D0 I- N; W7 `% R4 b/ t
n) x( T' X# i' v' _
总之,我们要正确认识、理解、传承和光大“三块石”精神,最核心的是要继续和发展其“敢于战天斗地”“敢于拼搏”“敢于争先”的精神、勇气和魄力,而不能躺在“三块石”工程的历史光环里睡大觉,更不能形式主义地以为了“三块石”的某些方面而阻碍潼南发展和崛起的战略需要!
8 m) Q+ C* L3 n7 d& n * d) K9 `3 c* k* M6 `, b
潼南发展正处在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前,大发展大崛起是当代潼南人奋斗的核心目标,一切都要以为实现这个目标为原则,一切都要为提高潼南城市竞争力促进潼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战略目标服务!
; W1 o, e- `" b! `
5 A8 @' t7 y# | 当然,楼主的帖大概要讨论一个地方主要决策者的魄力问题吧。也许,我上面这些讨论偏了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