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步伐] 评说潼南之----请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宣传(從陈抟老祖谈起)

[复制链接]
评论59
duhm 发表于 2009-4-22 15: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评说潼南之----请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宣传(從陈抟老祖谈起 ..

陈抟(?~989年)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唐末宋初人。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东都事略》、《宋史》皆列其传。他好读《易》,著《指玄篇》81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又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及诗600余首。①1 D& ?1 _# ^$ E: o6 q) |# r5 p
据史传所载,陈抟的一生颇富戏剧性和神秘色彩。年轻时,“读经史百家之言……颇以诗名”。后唐长兴(930~933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先后在武当山、华山长期隐居。曾为周世宗、宋太宗召见,均不愿出仕。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卒于少华山。据说,他曾“服气辟谷二十余年”, “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能“逆知人意”、“预卜死期”等等。②宋太宗称陈抟为“方外之士”,《宋史》把他列入“隐逸”列传,后世有的称他为“传奇式人物”或“道士”。③- C( t5 R, i  Y
在中国思想史上,陈抟是具有一定地位的重要人物。从封建理学的发展来看,陈抟对于理学的奠基人周敦颐有直接而重
3 g# Q4 E: o; p: P# P9 b: o①王称:《东都事略》卷118《陈抟传》;《宋史》卷457《陈抟传》。* g/ C* A; V- ?& v% e) R/ _# K
②参见《宋史》卷457《陈抟传》。
; i( p9 ^7 o! {$ p" f: G% o% B③任继愈主绾:《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第587页。: [( N# H0 b5 S  F; I
要的影响,于理学具有不可忽视的开源之功。①在中国道教史上,陈抟占有更为明显的地位,他被列入“高道”一类,道徒们把他奉为继老子、张陵以后的道教至尊,称他为“陈抟老祖”②。道教经典总汇《道藏》大量搜集了有关他的事迹和传说的记载。③可见,无论在哲学史上或宗教史上,陈抟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我们应该摒弃那些有关他的荒诞传说,把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来进行研究,还原他在历史上的真实面目和应有地位。# M! T. X9 @2 u/ f, h
把陈抟作为历史人物来研究,有许多问题还得下功夫。陈抟的里籍在什么地方,就是这些问题中的一个,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考订。# a. H* k2 _1 Z# R6 H+ r+ r# g
关于陈抟的里籍,历来诸说杂陈,纷殊不一,据笔者所见有以下几种说法:
8 C5 }: _) M: H6 L% Y; N(1)“毫州真源人”。毫州真源,即今河南鹿邑。此为传统之说,影响大,流传广。持此说者有《东都事略》《五朝名臣言行录》《杨文公谈苑》(见《宋朝事实类苑》)以及《宋史》《宋诗纪事》《(道光)安徽通志》《(康熙)陕西通志》《(雍正)陕西通志》等。《中国人名大辞典》、旧版《辞源》、旧版《辞海》以及新版《辞海》《宗教词典》等,均持此说。 1 ~: S* ]) i& S2 A" l* h
(2)“华人或洛人”。华,指华州,今陕西华县;洛,泛指
$ Y6 e; d  r- n6 ]①参见蒙文通:《陈碧虚与陈抟学派》,《图书集刊》第8期,四川省立图书馆编印,民国37年版;邱汉生:《理学开山周敦颐》,《中国哲学》第5辑,三联书店1981年版。1 C9 w% o$ }9 a; S! G$ w, E- H
②《诸真宗派总簿》,北平白云观抄本,转引自傅勤家:《中国道教史》第223页,民国26年版。
5 p0 {' Q8 j& Q6 Q) w# o  [③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太华希夷志》《武当福地总真集》《玄品录》《三洞群仙录》《逍遥墟经》等,以及陈抟注的《阴真君还丹歌注》。以上各书依次分载《正统道藏》第9、9、33、30、53、58、4册,台湾艺文印书馆影印本。
* k2 H% B6 S/ q1 \- e' [# p河南。这种说法在北宋时已有,李宗谔《图经》就提到:陈抟“或居洛中为洛中人,或居华山为华州人”①。《舆地纪胜》的作者也写道:“按传记皆以为先生(指陈抟)毫郡人,或曰华人。”②( A' v% p/ Q" F& L+ j3 \- f& o
(3)“莫知所出”。此说对陈抟的里籍没有确指,还加以神秘化。如《群谈采余》说:“陈图南,莫知所出。有渔人举网得物甚巨,裹以紫衣如肉球状,携以回家,溉釜燕薪,将煮食之。俄雷电绕室大震,渔人惶骇,取出掷地。衣裂儿生,乃从渔人姓陈。”③
: |7 D$ L& B5 J# |(4)“夔州府人”。唐末,夔州治地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一带。《诸真宗派总簿》云:“陈抟老祖系四川夔州府人。”④9 F. S( |: v3 I  \$ A
(5)“安岳人”。认为陈抟是“普州崇龛”人,而“崇龛”在今四川安岳县境内。《(乾隆)安岳县志》写道:“陈抟字图南,邑崇龛里人。”⑤《(道光)安岳县志》更明确指出:陈抟生于“崇龛乡”,“即今古龛寺”(原注:在安岳县治南45公里象王山)。⑥现今也有持此说者,或认为“应确定陈抟先生的出生地在今安岳县境内的观音寺(按在今安岳县城关东30公里的龙西公社所在地)”⑦,或认为“陈抟出生在普州崇龛……五代、宋代时的普州崇龛,在今四川安岳县境内”⑧。
/ [; \% d) }  H6 E  W+ _4 `" `( N2 q①转引自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58。) j) U: ?  N7 Y# H2 G7 p
②《舆地纪胜》卷158。# V8 `8 _3 {# r$ w
③转引自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5。
' w5 \* }1 z3 |  y  p! L/ r④转引自傅勤家:《中国道教史》第223页。
, F' \# c$ Z9 e* G7 W$ I& F3 o⑤[乾隆]《安岳县志》卷6。
+ p3 P6 e5 K: j1 l! \⑥[道光]《安岳县志》卷11。
  ^5 N3 k# {' p; w( X8 J⑦参见游时敏:《陈抟先生生平小考》;白中培:《陈抟其人和他的故乡》,均载安岳县《文史资料选辑》第3期(1983年6月印行)。8 Q9 C$ _/ n9 x! m
⑧李远国:《陈抟的故乡在哪里》,《历史知识》1983年第3期。
7 h+ o  W9 D5 x  ^, t6 S0 U, c(6)“潼南人”。认为陈抟是“普州崇龛”人,而“崇龛”其地在今四川省潼南县境内。笔者主此说,详论见后。. F# p/ B. T8 ^  E2 x/ X
从以上诸说中,可以见到有两个较大的分歧:(1)陈抟的里籍,究竟是“亳州真源”还是“普州崇龛”;(2)“普州崇龛”是在今安岳县境还是在今潼南县境。
7 u3 D3 i' Q" m% ]5 s2 u( X1 Z陈抟系“毫州真源人”的传统说法,大体上是沿袭《东都事略》、《宋史》,特别是《宋史》,但其具体根据不详。翻检史籍并经过实地考察,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而“普州崇龛人”的说法则有更为可靠的稽凭。
: e9 }" g& d3 Z1 D4 I, H  n8 {陈抟的著作,大部分均已散佚,现在我们能见到很少的几篇。其中有一篇《易龙图序》,载于南宋人吕祖谦编纂的《皇朝文鉴》①,《宋史•艺文志》亦著录②。前者标题为《龙图序》,署名“陈抟”;后者标题为《易龙图》,亦署名“陈抟”。《易龙图》当为陈抟关于《易》的研究专书,而《龙图序》则是他为此书作的序言。明朝杨慎在编纂《全蜀艺文志》时,也收入此文,标题为《易龙图序》,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结尾有“西蜀崇龛陈抟序”等文字③,它提供了有关陈抟里籍的可贵资料。% k0 S; Y3 A3 {  H$ {7 K8 r2 _
北宋初期人李宗谔(965~1013年)主编的《图经》(即《新修诸道图经》或《祥符州县图经》)写道:“陈抟,普州崇龛人。既长,辞父母去学道,或居亳为亳人,或居洛中为洛中人,或居华山为华州人……”④它确称陈抟是“普州崇龛人”,与《易龙图序》一致;同时,也把陈抟的出生地崇龛,与以后
# \! `9 G" E8 k$ Z) D$ k7 d①《皇朝文鉴》卷85。
4 N0 [% N& `! C0 m②《宋史》卷202《艺文志》。, B8 f- y% Z  M  u4 o) ^
③杨慎编:《全蜀艺文志》卷31。8 q% a" @% |3 v, Y% [
④转引自《舆地纪胜》卷158。
- q0 |' O: `) \  \( f) o8 {$ p/ X寄籍之亳、洛、华等地明白分开。陈抟死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时李宗谔已25岁;《图经》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亦距陈抟在世很近。李宗谔是当时著名学者,曾参加重修《太祖实录》等书,他主编的《图经》达1500余卷,是据各地所上图经汇纂而成。①其涉猎的资料当是丰富而较直接的,他关于陈抟里籍的记述也当更为可信。所以,南宋人王象之指出:“陈抟字希夷,普州崇龛人。……案传记皆以为先生亳郡人,或曰华人。然案祥符旧《图经》谓:‘陈抟,普州崇龛人。……’此说最为有理。祥符去国初甚近,李宗谔撰定《图经》。宗谔,博物君子也,必得其实。”②7 I8 y" N( a! T" Y/ s/ f, }2 `
南宋时期,主张陈抟的里籍是普州崇龛之说亦不乏其人。王象之的《舆地纪胜》,除了赞同李宗谔的意见外,还就有关陈抟里籍的资料作了不少记述。他确指陈抟的出生地和故宅所在:“天池,在安居县之崇龛镇,陈希夷所生之地。”“钦真观。在安居县之崇龛镇,即陈希夷故宅。宣和中,诏天下访道书。观有《庚桑子》,道士缮录以进,遂赐今额。”“希夷故宅,在安居县崇龛镇二里。国初,即其宅为灵山观。宣和间,赐额‘钦真’。”③王象之还举出钦真观道士也认为陈抟是崇龛人,他写道:“又《别传》一编,乃钦真观道士谢道缘所传,其徒相传盖二百余年矣,亦以先生(指陈抟)为崇龛寨人。”④他还记录了在普州(治今安岳县城关)一带有关陈抟的一些传说,如:“郡土硗■,无珍异之物,惟铁山枣、崇龛梨、天池
5 D8 d  I8 K2 t8 r0 g8 |' j  [①《宋史》卷265《李宗谔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4。& N, R) g7 \% r+ U  b
②《舆地纪胜》卷158。
8 J( k& z& z& i. {; F1 `③《舆地纪胜》卷158。7 _6 c6 B, e9 @
④《舆地纪胖》券158。
) V  G; R8 n" w& L: ~$ ]藕,三物皆希夷所种。”“破石井,在州(普州)城西,水清冽,乃一巨石凿开而水出,相传云陈抟相地所开。”①南宋时任过知普州的杨栋(眉州青神人)曾撰有《普慈志》,该书也记录了“破石井”的类似传说;还记载普州州治安岳县有两仙堂,“两仙堂,在郡治,绘陈希夷、赵缩手像”②。; [3 m# T% [- n1 D) S( g
宋人的一些著作,也谈到陈抟在今四川地区的活动。《宋诗纪事》有成都名妓单氏的《送陈抟》诗。③宋祁的《谒希夷先生祠堂》诗中,有“岷峨有归约”一句,透露陈抟曾在峨眉住过,且表示要回归峨眉。④文同在《书邛州天庆观希夷先生诗后》写道:陈抟“后晋天福中来游蜀,闻是州(即邛州,治今邛崃县城关)天师观都威仪何昌一有道术……遂留此学,率能行之”⑤。陆游也谈到此事,他说:“予游邛州天庆观,有陈希夷诗石刻云:‘因攀奉县尹尚书水南小酌回,舍辔特叩松扃,谒高公。茶话移时,偶书二十八字。道门弟子图南上。’……末书‘太岁丁酉’,盖蜀孟昶时,当石晋天福中也。天庆本唐天师观,诗后有文与可跋,大略云:‘高公者,此观都威仪何昌一也,希夷从之学锁鼻术。”’⑥
. @' B8 p: d9 r0 n7 Q' ?- u% g元、明以来,许多著述亦认为陈抟是普州崇龛人,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元代成书)、《大明一统志》、《全蜀艺文志》、《蜀中名胜记》以及清朝时修撰的《乐至县志》、《安岳县
4 t. N% K+ O, H5 n6 u8 U①《舆地纪胜》卷158。铁山在今安岳县城关附近;天池,有云为今乐至县(宋时属普州)天池公社。2 C* _3 I# Z* e* h
②转引自(道光)《安岳县志》卷11。1 P4 E2 V$ m; A# }# j
③厉鹗:《宋诗纪事》卷97。
1 a% i5 B' v7 l9 t5 \④宋祁:《宋景文集》卷21。在此句之后“自注”云:“先生化去前三日,语弟子云:‘吾将游峨眉。’弟子讶不辨。候至期而终。”: ?1 L* r) T' e5 S) _6 q" Z! r
⑤文同:《丹渊集•拾遗》上。
, s; e( k0 ^! H* U: D0 @- M: V/ r⑥陆游:《老学庵笔记》券6。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uhm 发表于 2009-4-22 15: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评说潼南之----请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宣传(從陈抟老祖谈起 ..

? 据以上文献记载,特别是两宋时期的记载,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陈抟的出生地即里籍是五代、宋初的普州崇龛县。有的文献把陈抟的里籍写为“普慈崇龛”。这里的“普慈”,或是“普州”之误,或是指普慈郡。按普州的前身为普慈郡,《太平寰宇记》云:“普州……李雄乱后,为‘獠’所没,梁置普慈郡于此。梁普通中,益州刺史临汝侯赐郡‘獠’金券镂书,其文云:‘今为临汝侯赐郡,可率属子弟奉官租以时输送。’周武帝建德四年于郡立晋(按应作普)州。隋炀帝(按应为隋文帝)初,州废。”①《隋书•地理志》的说法有些不同:“普慈,后周置,郡日普慈,县日多业。开皇初,郡废。”②对此,《舆地纪胜》作了辩证:“《寰宇记》云周武帝建德四年于郡立普州,《隋志》又云周置普慈郡。象之谨案,《梁史》普通中已置普慈郡,周置普州,非置郡也。”③宋初,普州辖安岳、安居、乐至、普康、崇龛、普慈等六县,崇龛为普州辖县之一。有人认为,宋代有普慈县(治所在今乐至县境),遂以为“普慈崇龛”是指普慈县的崇龛,此说有误。因为它是指普慈郡(即普州)所属的崇龛县,而不是把普慈县与崇龛县并列,也不是把崇龛县隶属于普慈县。在上引文献中还提到“安居崇龛”,这是由于在宋太祖乾德五年废崇龛县为镇,以其地入于安居县④,故此后史籍遂有此说。
/ ^3 l7 F* B# \( Z  n, b* U& Z& \?? ①乐史:《太平寰宇记》卷87。( l' `- F  u& p: O! h
?? ②《隋书》卷29《地理志》。
( Y; C; J% Z0 J' U' b2 w2 P?? ③《舆地纪胜》卷158。1 T# Z0 g$ b0 ?6 g" v+ W6 ~& V
?? ④《太平寰宇记》卷87;欧阳■:《舆地广纪》卷31:《舆地纪胜》卷158。; I) {  D& f8 t# s% E+ Z3 i$ ~
?? 五代、宋初普州的州治,在今四川省安岳县城关,崇龛县是该州属县之一。既云陈抟的出生地在“普州崇龛”,则当在普州辖境内,而不在“毫州真源”,即陈抟的里籍在今四川省,而不在今河南省。
8 y& h4 t, ~9 a% g?? 那么,为什么在宋代就有人说陈抟是“亳州真源”人呢?大致有两个原因:其一即《舆地纪胜》指出的,人们把陈抟“学道”居住之地以为里籍,“或居毫为毫人,或居洛中为洛中人,或居华山为华州人”。其二是与道教徒众有关,他们为了尊崇陈抟,遂把陈抟的里籍与他们尊崇的道教始祖老子联系起来。说成是老子的同乡,这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一书中有所透露:“先生姓陈,名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也,与老子同乡里。”①
9 M2 A- O8 }! O4 t- [3 Y?? 为了进一步搜集资料,笔者曾先后两次分别去安岳、潼南二县进行调查。在这两个县境内,至今还存有一些与陈抟有关的遗迹或传说。+ Q, m" x& ^" f& J, S3 u
?? 在今安岳县境内,与陈抟有关的遗迹中,有两处特别值得注意。
4 c; j8 r9 O9 {! @1 `* O?? 1.陈希夷墓
0 m5 M$ q& W# |?? 在安岳县城关东一公里云居山上的真相寺后面,至今基本完好。陵墓坐北向南,墓基宽约17米、高约4米,为石砌;墓顶长15米、宽10米,为土丘,后部有一小石坊。墓的正面有石砌墓门,两旁有石梯可上墓顶。( ~4 @- V  V3 |' l! E
?? 墓门有石刻题额及对联,对联之间为《陈希夷自赞像》
- T7 r& V7 j1 l0 u?? 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正统道藏本)卷47。《史记》卷65《老子伯夷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正义》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在今亳州真源县也。”
. R$ w, ~9 K$ i$ A) R1 y??碑。门额刻“华岳归来”四字,两侧对联的文字是:“先生不必仍长睡,天下于今已太平。嘉靖癸酉①季春曾锡龄。”《陈希夷自赞像》系嵌入的一通石碑,高2米、宽0.92米。碑的中、下部刻陈抟像,上部有自赞和题款,文字如下:“陈希夷自赞:‘一念之善,则天神、地祗、祥风、和气皆在于此;一念之恶,则妖星、厉鬼、凶荒、札瘥皆生于此。是以君子慎其独。’洪武甲戌秋月重阳日安岳县迪功郎县丞陈观重建,教谕谢复恭敬书。”从这通《自赞》碑来看,此墓是明太祖洪武甲戌年(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重建。此后,于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又经培修,并于墓门增刻对联和门额。4 s. Q8 Z, P6 g
?? 墓门两侧的石壁上,还留有后世题刻。东侧石壁上刻字石高0.75米、宽0.50米,一些文字已风化剥落,可读者有:“戊午阆中陈口口书……秋中与王伟联句……■两非常体,双炉是化功。希夷留法像,道德可为宗。”西侧石壁上刻字石高0.75米、宽0.41米,文云:“陈螭庭游真相寺。石径半凌空,图南庙貌宗。千年丹灶冷,一洞碧树封。有衲谈禅学,无人得静功。残碑铭慎独,瞻拜问遗踪。结伴访仙踪(?),登临到口下,幽篁三殿外,有佛半岩中。龟鹤留神迹,丹炉候火功。②希夷真口(像?)口(在?),赞语实儒宗。”“题陈希夷先生像。太极由谁剖判先,诸儒理学口相延,蛰龙有决原非幻,伏虎无心也自然。袖卷白云游华岳,手招明月口江天。还山有诏常高卧,何只称为碧洞仙。咸丰八年重九日成口伟口王之杰题。”
& E4 ~3 \5 X- ~?? 这座墓葬是否为陈抟的真身,目前还无从论说,但值得注
; j6 O# u1 Z6 o$ }' {& s?? ①此处纪年有误,嘉靖年间无“癸酉”年。
# p, g' l& Y. B, ~) V?? ②云居山至今仍留有石刻“龟”、“鹤”两个大字,相传为陈抟所书;又据当地相传,云居山上有陈抟炼丹的丹炉。
: w" `3 k. |0 S; [$ S??意的是:第一,现存陵墓是洪武二十七年重建,则此墓的初建当早于此,至迟在元代已有。第二,墓的规模较大,且为县丞主持重建,在当时应是严肃庄重的事。第三,人们把陈抟墓修在安岳县,明嘉靖年问培修此墓时,增添的门额又有“华岳归来,,四字,足以说明修墓者以及安岳县的一些人,确认陈抟的里籍是普州,云游各地,死后又落叶归根还故里了。
- N5 x' D# M3 |6 N?? 2.陈抟坝5 ?+ Y3 |# ^- g
?? 《(道光)安岳县志》载:“(安岳)城东明时掘得宋碑一通,载地名‘陈抟坝’,有希夷祠,祠倾而碑与诗尚在,诗有‘一睡三十年’之句。”①据当地同志介绍,今安岳县城关南15公里思贤公社境内,有古地名“陈抟坝”。
5 |' G# H' T+ Q) q?? 除上述两处重要遗址外,至今在安岳县还有不少相传与陈抟相关的遗迹,如“希夷炼丹处”刻字②、希夷池③、翰林洞④等等。* v6 n& @/ M8 P7 f) r% R8 j
?? 以上现存于安岳县的有关陈抟的遗迹,有的显然是附会之说,但“陈希夷墓”、“陈抟坝”则是具有相当价值的材料。它表明元、明时期,安岳地区无论官府或民间,均确认陈抟的里籍是在普州境内,而不在亳州真源。这种看法是与宋代一些人
4 C# Z! T* J; v?? ①[道光]《安岳县志》卷11。
9 v1 K: f( {: R3 u6 X8 Y% H! e?? ② [乾隆]《安岳县志》卷6云:“今邑云居东峰尚有丹灶、丹井,其(指陈抟——引者)遗迹也。”笔者实地考察时,在云居山未见丹灶、丹井,但在陈抟墓后岩石上存有“希夷炼丹处”、“图南仙迹”等刻字,镌刻年代不详。, I2 H+ i* u. d6 O* W& g
?? ③据(乾隆、道光)《安岳县志》载,在安岳县署后有一水池,名希夷池,又名方池,“传为希夷所凿”,“陈希夷植莲其中”。此池故迹今已不存,当地同志说在今安岳县人民政府办公楼一带。7 q8 y5 [1 r, R8 b# k7 \
?? ④翰林洞,据(乾隆)《安岳县志》卷2载,“故老相传以为希夷所凿”,后彭乘知普州,尝游于此。彭乘后为翰林学士,故此洞得名翰林洞。至今仍有一洞名此,在安岳县人民电影院后岳阳溪对岸。
, S& w7 F$ J* D! l??的看法一致的。至于“希夷炼丹处”、“希夷池”、“翰林洞”等,虽为附会之说,然参以其他资料则不难看出,正是因为陈抟是普州人,才会在安岳县有这些传说。
1 q1 W/ S- F$ V: _. {! E8 M1 E" r?? 关于陈抟的出生地和故宅所在,《舆地纪胜》载:“天池,在安居县之崇龛镇,陈希夷所生之地。…‘希夷故宅,在安居县崇龛镇二里。国初即其宅为灵山观,宣和中赐额‘钦真’。”①在这里它明确指出,崇龛镇(即宋初崇龛县治)是陈抟的出生地,其故宅仅距该镇二里。因此,要弄清陈抟的里籍在普州境内什么地方,必须弄清崇龛县治之所在。7 w  ^+ j$ n, x! Q
?? 长期以来,有不少人确认陈抟是普州崇龛人,并指出崇龛在今安岳县境内,或确指县南45公里象王山古龛寺、县东南15公里的观音寺,或笼统地说崇龛在安岳县境内。笔者认为,古崇龛县治不在今安岳县辖区。) T" U. v1 c0 a1 ^; I* [( R7 O
?? 唐、宋史籍中关于崇龛县治的记载是明确的。《元和郡县图志》于“普州”云:“崇龛县,下,西至州一百一十里。隋开皇三年于此置隆龛镇,大业十二年于镇置县。先天元年改为崇龛。因崇龛山为名。崇龛山,在县西三里。”②《旧唐书•地理志》于“普州”云:“崇龛,后周隆龛城,隋隆龛县。旧治整濑川,久视元年移治波罗川。先天元年为崇龛。隆龛山在县西三里也。”③《太平寰宇记》载:“废崇龛县,在州(普州)东南一百里。后周置隆龛戍,隋为隆龛县。旧治整濑川,唐久视元年移居波罗川。先天元年改为崇龛县,皇朝并入安居。隆龛山在县西二里。”④《新唐书.& O4 P$ `" S. {$ r
?? ①《舆地纪胜》卷15808 X) g3 O1 a4 J5 _( ^8 l
?? ②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33。5 A( E) L, X2 D: D" @
?? ③《旧唐书》卷41。  E' Y# a5 i  p* _- B. t
?? ④《太平寰宇记》卷87。
' h# _' z7 r- l??地理志》、《舆地广记》于崇龛县并作“武德三年置”①,按《舆地纪胜》考订,武德三年(620年)为重置,非初设。② 《舆地广记》、《舆地纪胜》并作“乾德五年”废崇龛县为镇,并人安居县。③从这些记载可以了解崇龛县的沿革,隋开皇三年(583年)设隆龛镇,大业十二年(616年)于镇设隆龛县,唐先天元年(712年)因避唐玄宗讳改为崇龛,宋乾德五年废县为镇并入安居县。则崇龛县设于大业十二年,最后废罢是在乾德五年(967年),共三百余年。崇龛县治之所在,西距普州州治(今安岳县城关)50公里或55公里,小地名波罗川,治西1公里或1.5公里有崇龛山。
! u/ \/ d8 `" T% g# Y# b% O, |: i?? 《(民国)潼南县志》于该县沿革写道:“大业初,废府(指仁寿二年设置的遂州总管府),改称遂宁郡,领青石、长江、方义三县;又分置崇龛县,故址在今崇龛镇。”④经笔者和潼南县的同志一道实地考察,古崇龛县治的旧址,是在今潼南县光辉公社境内,但不在民国时期的崇龛镇(今光辉公社办公机构所在地)。) K" C) m. k. h0 Q2 i
?? 今潼南县城关西31公里光辉公社驻地,旧名崇龛镇,又名会龙场、漏孔场,位于姚市河与琼江的汇合处,是遂宁、安岳、潼南三县交界的地方。直到解放初期,在这个场的场口仍挂有一块金字大木匾,上书“崇龛巨镇”四字。但这里并非《(民国)潼南县志》所说的古崇龛县治所在地。
  t  Z3 r* }1 D?? 《(民国)潼南县志》于“崇龛废县”下写道:“隆龛山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uhm 发表于 2009-4-22 15: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评说潼南之----请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宣传(從陈抟老祖谈起 ..

(民国)潼南县志》于“崇龛废县”下写道:“隆龛山,
# P; p6 a6 _$ t; O, y?? ①《新唐书》卷42;《舆地广记》卷31。( p' J9 b5 I% s8 Z% Y# ]/ \
?? ②《舆地纪胜》卷158。
5 z9 d, i6 Z# i& _) Q. j) }?? ③《舆地广记》卷31;《舆地纪胜》卷158。
2 I' ?  D" _* v9 a! R?? ④[民国]《潼南县志》卷1。
/ A8 H, {* \% K7 h+ R: X??一名明月山,俗又呼为漏孔山云。”①此山今名明月山,山不大,但突兀于两条河之间。原来较高,因20世纪50年代开山采石,现存高度约为原高的三分之二,相对高度约四五十米。据介绍。过去此山树木葱郁,蓑草密茂,犹如长毛狮子雄峙。故又称为狮子坡。开山取石前,山的西坡顶部有石刻“明月山”三个大字,远至5公里以外都能看见。明月山即古之隆龛山、崇龛山。按《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载,崇龛县治在崇龛山东面二三里,但今光辉公社驻地(即民国时期的崇龛镇)其位置却在崇龛山(明月山)的正西约0.5公里处,显然与史载不合。又当地世代相传,现在的崇龛镇是清朝初期从另一个地方迁来的。因此,要弄清古崇龛县治的确址,必须在崇龛山(明月山)的东面去考察。8 O0 _1 w6 w+ Q0 ?( D. f0 y( X
?? 笔者在潼南县见到光辉公社写的一个材料,它说:“光辉,旧名崇龛……场东明月山,巍然屹立,山腰有石缝,高约一丈,宽可二人并行,又称漏孔山。……(光辉)又称会龙场,‘文化大革命’中改光辉……旧址原在九大队瓦子堡,称史家镇,距公社约三华里,清初被焚毁,化为灰烬,乃在今公社建立市镇。”这个材料提供了古崇龛县治的重要线索。据介绍,瓦子堡在明月山之东,与史籍所载古崇龛县治在崇龛山(即明月山)之东的方位一致,我们遂重点考察瓦子堡一带。
  F  h! j& t4 Z1 w; B% K?? 瓦子堡系一小山丘,因山丘及其附近几十亩田地里有许多瓦块而得名。又名史家镇,据说是因明代这里出了一个姓史的进士而有此称。瓦子堡的范围,包括今光辉公社九大队第一、二、三、十一、十二等五个生产队,幅员约1000亩,其中可
8 i6 U' P: N8 ?  O?? ①[民国]《潼南县志》卷2。
) V( @8 a, H5 @8 x: T$ s??耕地约800亩左右,中心地带在九大队三队,有几个相当大的平坝。其中心地带,南面濒临琼江(距江近一公里);西面约一公里为明月山;有一条小河(现名拱桥河沟)穿过,流入琼江。# \; B# q' O6 d
?? 经过实地考察,笔者认为瓦子堡就是古崇龛县治所在地。' ~: ^+ S' k6 q' T: I
?? 第一,这里濒临琼江,且为古代从成都到重庆的东官大道的必经地,有水陆交通之便。《旧唐书•地理志》说,崇龛县“旧治整濑川,久视元年移治波罗川”。所谓“川”,或指河流,或指平坝,而“整濑”、“波罗”之名已不可考。瓦子堡濒临琼江,又有几个较大的平坝,符此地理条件。# z" l% h3 g" _
?? 第二,在历史上这里曾是居民汇集居住的地方。实地考察时,我们在坡地和坝田中,都见到仍有不少瓦块、陶片,当为过去筑房之所。据当地社员介绍,至今瓦子堡一带还留有一些老地名,如铁匠沟(在一队)、较场坝(在一、二队)、马道子(在四队)、庙子坡(在三队)。近些年来,他们耕地时,还常常挖出地基石、阶沿石等。
3 a7 p& o  {% @5 r  t* `9 o' E; b?? 第三,当地世代相传,今光辉公社所驻场镇(即民国时期的崇龛镇),是因瓦子堡被火焚后迁过去的;过去挂在这个场口的那块“崇龛巨镇”的金字木匾,也是从瓦子堡拿过去的。
- o: s5 ^" [# D$ `?? 第四,特别重要的是它距明月山(崇龛山)的方位和里程。《元和郡县图志》说,崇龛县西至普州55公里,“崇龛山在县西三里”;《太平寰宇记》说:“隆龛山在县(废崇龛县)西二里。”瓦子堡的位置在明月山的正东,其中心地带距明月山1公里左右,也在安岳县城关(古普州治)东面约55公里的地方。方位、里程皆与史籍记载相合。: ~! ?6 [  l7 |3 N* J
?? 因此我们认为,古崇龛县治所在地,不在今安岳县境内,也不在今潼南县光辉公社驻地(民国时期的崇龛场),而是在今光辉公社驻地东面1.5公里处的九大队境内,小地名瓦子堡。( X4 n" Q" Z/ s5 u8 f0 @
?? 有论者把陈抟出生地确定在今安岳县境内的观音寺(即龙西公社所在地),其理由一是“因观音寺距崇龛镇不过30里,古定属崇龛镇区域”,一是“特别重要者以有明代‘希夷故里’碑碣尚存”。这个说法也失之笼统而欠确切。5 m, U" T1 [: [) P- e8 Z
?? 如上引《舆地纪胜》所载:“天池,在安居县之崇龛镇,陈希夷所生之地。”“希夷故宅,在安居县崇龛镇二里。国初即其宅为灵山观,宣和中赐额‘钦真’。”天池,已不可寻。当地社员说,明月山上旧有斗碗口大的一股清泉,泉前有小池,是否即为天池,不敢推断。至于“希夷故宅”,今亦不可寻其址,但《舆地纪胜》明言“希夷故宅”距崇龛镇(即崇龛县治)1公里,当在今瓦子堡附近。以现在的行政区划而言,光辉公社辖境仍为遂宁、安岳、潼南三县交界地,但光辉公社与安岳县交界处,自公社驻地算起,向西最近处有7.5公里,因此“希夷故宅”不会在今安岳县境内。至于安岳县境内有“希夷故里”的记载,不足为怪。因为,崇龛县既属普州,而安岳观音寺一带又近崇龛或即属崇龛县境,可以泛指“普州”或“安岳”为其故里的。正因此,在今安岳县城关一带有“希夷墓”等遗迹也就是自然的事了。但是,要确指陈抟的里籍,既然明言“崇龛”,其故宅又只距崇龛l公里,当然就只能是今潼南县境内。/ u3 r& N) i  _3 J# ]
?? 实地考察中,我们还在光辉公社听到一些有关陈抟的传说,备录于下:“陈抟是崇龛人。明月山的东侧山顶有仙人洞(按因开山取石,今已不存),高约七八尺,深约二三丈,宽一寸多,陈抟老祖就在那里修道炼丹。”“‘明月山’三个大字就是陈抟亲笔写的。”“陈抟在明月山修道时,每天都要到山下一里多路的桥下,同那里铁盔寺的长老下棋,这座桥还在,名叫会仙桥(在今十一大队一队境内)。”“陈抟是从崇龛到武当山、华山去的,临走时还把有些东西丢在八角井里(此井仍存,距会仙桥约20米)”。“陈抟在崇龛的时候,见到一个老太婆很穷,就给她一些米,叫她撒到一口水井里。从此,这井水就变成酒,老太婆卖此致富。但她不满足,当陈抟回崇龛时,又去找陈抟,说酒是有了,却没有酒糟喂猪。陈抟说:‘天高不算高,人心节节高,凉水把钱卖,还嫌酒无糟!’于是井水再也不变成酒了。”当然,这些传说是不能作为信史稽凭的,但它却表明了在崇龛县治所在地,长期流传的这些有关陈抟的传说,绝不是偶然的,而与陈抟的里籍在崇龛县有关。+ Z# C- V% _9 N2 g* g  K1 U* K% V
?? 综上所述,“亳州真源”、“华州”、“洛中”等地,只是陈抟的寄籍之所在,人们可以把陈抟称为“武当真人”、“亳州真仙”、“华山道士”,但陈抟的里籍应该在“普州崇龛”,即今四川省潼南县境内。近千年来,那种认为陈抟是“亳州真源人”的传统说法,应该加以澄清。
1 U' H  i1 L2 e: d??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uhm 发表于 2009-4-22 15: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评说潼南之----请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宣传(從陈抟老祖谈起 ..

  周敦颐以《太极图说》和《通书》两部易学名著而奠定其“理学开山”的地位,这一成就的取得,有赖于四川学者陈抟治《易》的影响。陈抟是否为蜀人,学术界尚有争议,主要有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说和普州崇龛说。笔者倾向后者,并主张崇龛在今四川潼南县境内。〖 ZW(DY〗胡昭曦《陈抟里籍考》,载《四川文物》1986年第3期。陈抟博贯三教,精研易学,是宋易象数之学和图书学派的创始人,他虽然建立的主要是以道教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但其治学路径和学术思想确实给予宋代学术发展以直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周敦颐阐述理学思想的太极图,就渊源于陈抟。?
9 y2 C! E# z. r* a! a6 U  周敦颐太极图是如何源于陈抟的呢?目前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通过陈抟的直接传授,南宋朱震就说:陈抟以太极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周敦颐。这个传承顺序并不可信,已为多数学者所抛弃。二是对陈抟无极图改造而成,如明末清初黄宗炎认为周敦颐太极图是对陈抟无极图“颠倒其序”而成。学术界多采此说。三是认为陈抟既传无极图,又传太极图,周敦颐根据“二图本一、一图二义”的规律,合二为一,转以阐述理学思想。束景南《周敦颐〈太极图说〉新考》,载《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持第二、三种意见的一些学者在排除朱震说法后,还力图寻求周敦颐获知陈抟易图的其他途径,其中所得陈抟→张无梦→陈景元→蒲宗孟一线很值得注意。周敦颐于宋仁宗嘉?元年至五年(1056—1 060)入蜀为官,签判合州(今四川合川)。在此期间,他与当地及附近学者交游往来,阆州( 今四川阆中)人蒲宗孟就是其中的一位。周敦颐正是在这时与蒲宗孟建立了姻亲关系,《周子年谱》记:“左丞蒲公宗孟,阆中人,……从蜀江道于合,初见先生(周敦颐),相与款语,连三日夜,退而叹曰:世有斯人欤!乃议以其妹归之,是为先生继室。”蒲宗孟也是位好道之士,与陈抟再传张伯端、陈景元均很友善。陈景元师从张无梦,得陈抟之学精髓。陈抟易图是可以通过张无梦、陈景元、蒲宗孟的递授关系而传给周敦颐的。前揭束景南一文,另可参阅姜广辉《理学与中国文化》第62—6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ZW )〗这样,周敦颐太极图不但取法于陈抟易图,而且还可能通过蒲宗孟而与陈抟具有比较直接的授受环节。? ) d6 S- Z% l2 V
  周敦颐既获得了陈抟易图,也继承了陈抟以图代文的解《易》方法及其部分思想,所著《太极图说》,本之《周易》,既描述了太极→阴阳→五行→万物(人)的宇宙生化过程,又描述了万物(人)→五行→阴阳→太极的万物复归过程,实是对陈抟易学的宇宙生成论和内丹修炼法的继承和发展,只不过周敦颐旨在归本儒家,宣扬仁义,提倡主静,期于成圣,即周敦颐已突破陈抟道教易学系统,而属于儒家解《易》系统了。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所表达的宇宙生成论和主静修养法,在他的《通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并为后来理学家所继承和发扬,成为理学的重要表征。?
, ~: Q2 n: `( M2 c0 W  周敦颐在北宋的学术地位不高,他的易学在当时的四川也影响不大,但还是有一定的传播,其中与其交游往来的讲友吕陶和以其为师的门人傅耆、张宗范所得为多。成都人吕陶是当时熟知周敦颐学术思想的少数几人之一,他在《送周茂叔殿丞并序》中说周敦颐“志清而材醇,行敏而学博,读《易》、《春秋》,探其原文,简洁有制”(《净德集》卷29)。吕陶就继承了这一简洁学风,治《易》“以简易为宗”,注重探其大原,得其至要。遂宁人傅耆“从周子游而接其议论”,不但多次面谒周敦颐,还长期通过书信往来讨论学术,所著《同人卦说》便得到周敦颐的教正。傅耆《与周敦颐书(四)》,载《全宋文》第42册,巴蜀书社,1994年。合州人张宗范有文有行,周敦颐名其所居之亭曰“养心”,并告以达道成圣的要旨。张得其施教,著《养心亭题说》,大致与《通书·圣学章》相表里,并得到南宋朱熹的厚爱,收载入《通书附录》之首。魏了翁《鹤山集》卷44,《合州建濂溪先生祠堂记》。?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uhm 发表于 2009-4-22 16: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评说潼南之----请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宣传(從陈抟老祖谈起 ..

关于怪易鼻祖陈抟; l/ Z4 ?3 a/ \/ X6 A. Z

0 H  H8 b1 F2 ^! m
" R) m9 k$ {  E* ?0 i9 R1 `8 X
6 M5 Z; `# C% B世界风水在中国  中国风水在杨公
2 Y3 p5 U+ b6 l4 Y) A2 N8 I
. I$ V! O+ i1 |: P% Q% e杨公风水在窦州  窦州风水在怪易
4 k5 X7 q: q" M0 P( O9 T- c0 J$ U. P3 S3 Q8 J$ z
: E6 Y/ j- S- S+ _3 W8 V3 \
! [2 @3 d8 ]- O. C: S# n& `# }
    陈抟:五代宋初人。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东)人;一说普州崇龛(今重庆潼南西境)人。生于唐末,“怪易”鼻祖。- v% m% r, r0 @' G) Q* s  c
! D9 l, T. ]6 y* v
    按《曾氏家谱-杨公传略》所载,杨公生于大唐太和甲寅三月初八日戌时,祖籍广东省信宜市,官拜光禄大夫之职,掌琼林御库,因黄巢之乱,遂携秘籍弃职云游。后经曾文迪传至陈抟(华山道士)、邵雍、赖布衣等。陈抟除继承了杨公的风水衣钵外,还创立了其它绝学如怪易体系等。
: z: ]% L9 }" E. P+ t: p4 \( d4 l
0 A) o8 ?8 \4 B# p! \% q! y- I: U风水中的一段千古公案,在宋代以前先天八卦是大众不知道的,大家接受的只是后天八卦,后经陈抟老祖泄密先天八卦之后,引来近千年的真假争辩,直到挖开安徽的一个古墓,看到汉代的占卜式盘上已经明确有先天八卦,争论才算结束。说这个故事,我是想说在陈抟老祖公开先天八卦之前,世人根本不识也不会用先天八卦,所以可以十分肯定地说,真正的风水预测秘笈,是掌握在我们的陈抟老祖身上。' b1 z$ R" I3 j( O9 h  _; P7 }, |0 Y

$ {+ W! C4 q" J- [/ C% v4 s    陈抟老祖创立了与当时风水、预测格格不入的的“怪易”,因为据说是天授的,且应验极高,不为一般人所知,因此,按照祖师的要求历代均一线单传。讲到这里,可能有人问:既然是一线单传,为什么金佛居士要收门徒呢?这个问题也有不少易友问过,其实,金佛居士对怪易风水的传授只是怪易其中一部分,并且经怪易师父同意后才对外作适当的公开传授的,但最后得到金佛居士全部传授的,也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衣钵传人。& H; k4 u. M$ p3 w+ Z
0 \& u; U$ e" j
    怪易是中国民间绝学,自从金佛居士在报刊上略作披露后,在全国反响很大,很多易友要向金佛居士学习,经请示怪易老人,他同意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公开,不是全部公开,例如怪易预测,怪易老人就暂时不允许对外传授。对于怪易的入室弟子,怪易老人要求也十分严格,提出宁缺勿滥,到目前为止,被金佛居士拒绝成为入室弟子的易友就有近百个。
! K) p$ U0 c7 r. E
* d6 W# a1 d/ F! I, Y5 k    陈抟老祖创立的“怪易”怪,陈抟本人更是一个大怪人。                                                           
9 S# s% A4 a# G5 D5 U1 k
1 m6 o1 H& F6 }) R0 z; z* W * t% [$ @# h, _7 I

' a5 ~1 J. }6 \! s  ?3 b    第一怪:陈抟的出生怪。' y. k; G# c& I9 a
* ]# V1 j; L9 r, @* }1 f( o1 g. x
    据说陈抟的出生和孙悟空有点像,都是没父没母凭空出世,孙悟空是从石头中崩出,陈抟是软体球形物中裂出,当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要把这个软体球形物煮了吃的渔夫又怕又喜,认为这是上天赐给他一个男婴。
! N$ x8 X3 t+ ?4 w; r, H  v$ v- D! n- {" D0 i9 Z  B
    陈抟的成长也是一路奇迹,他四五岁的时候就能在河里游泳了,十五岁己通晓儒道经典,并且能做到过目不忘。! a$ f6 ?/ ~' ^  X/ A9 ?

* [2 B' o! ]' }0 E2 V6 U* \' q    第二怪:陈抟的死怪。
% j) b" x" U; G; d" I* Q
) A5 }% I: F8 H. |2 i9 ~( U5 c    据说陈抟死前,曾让弟子花一年多的功夫凿了一个石室,后长眠于此。生前还向皇帝上奏说:“臣抟大数有终,圣朝难恋,己于今月二十七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
6 `; v  {0 @) n, v0 Y' i# S- o" x- Y  k$ A* \! ~$ Z+ Z1 `( i, n6 J9 N1 l( e
第三怪:陈抟的寿命怪。4 `4 n$ Z2 u' k) `  ?

# O% K+ U9 M9 R5 B    据说陈抟的寿命达118岁,并且无疾而终。孔子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人们有七十岁寿命是非常少的,因为当时生活条件差,不象现在七八十岁是平常事。因此,他的寿命相对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在当时又是一大怪。
3 p( m* ?0 A& U2 f; b. Y/ Q7 s/ T4 O  r* O+ r! T9 B
    第四怪:睡觉怪。1 }* D3 q! Z2 m- D: k5 O! A5 C
$ d' x$ u6 K" P+ c3 ~- ]# M" t4 F
    所说他一睡就是一百多天,堪称古今一绝。
& w3 F6 Z1 h9 P1 A# E( b2 V
+ v+ g, c/ [( d! y! I    第五怪:性格怪' K, p/ i+ Y  K! c* i
/ J# k, I! m0 C2 h
    他一生不想做官,皇帝求他也不想做。这与现在跑官卖是截然相反的。# j7 i7 N5 H5 C3 T$ `
$ r, p, c! e4 q- R. ^
        (转帖)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银色指环的爱 发表于 2009-4-22 20: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评说潼南之----请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宣传(從陈抟老祖谈起 ..

糊涂歌 \\M$e#^g  
6 f# k. m; M# u- [) K" g/ ]# p/ }3(?V!y{@    n2 d. b6 l+ V, A; |2 l5 t1 Y
  糊里糊涂度年岁,糊涂醒来糊涂睡。 :'hc&wk`  
; D: x/ Z+ N* n( ~/ i& X4 U1 ZjTSN`R9@  & A' m/ n4 g' \( I0 f& J
  糊涂不觉又天明,复向糊涂埋心肺。 YCMXF#1  
/ j( a/ O6 B* e. c6 a# @  d# h3 s{S l#z }@s  5 z6 H" G9 |& c5 ?+ b$ v, u' _
  明明白白又糊涂,糊涂饮酒糊涂醉。 Z+8Q{|Ev  ' X2 B5 j7 q/ B9 @
x`3F?[#l  ) R2 [" }' Q( ?; O( a3 b/ v, X
  世人难得不糊涂,独我糊涂有真味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水一方 发表于 2009-4-22 20: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评说潼南之----请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宣传(從陈抟老祖谈起 ..

眼睛都看花了 [s:374]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奇迹 发表于 2009-4-23 10: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评说潼南之----请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宣传(從陈抟老祖谈起 ..

呵呵,长见识了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uhm 发表于 2009-4-23 12: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评说潼南之----请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宣传(從陈抟老祖谈起 ..

希望潼南政府能引入合作者對陳摶拍一部電視或電影,或者出一部有關研究陳摶的書籍!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芝麻关门 发表于 2009-4-23 15: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评说潼南之----请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宣传(從陈抟老祖谈起 ..

阿杜辛苦了,不过这个要怎么让ZF部门知道啊?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信息举报|无图浏览|用户申诉|手机版|APP客户端|涪畔生活 ( 渝ICP备14010238号-7 )

GMT+8, 2025-5-4 04:49 , Processed in 0.02094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